坦然无悔
文/樊志刚(辽宁)
来到这个世上
托生人一回
要懂得学会珍惜
不要拖泥带水
你用辛勤耕耘
就有丰收的回馈
无论命运如何
都要接受面对
不看别人对错
莫论是非
做好你自己
坦然无悔
一种抉择
文/樊志刚(辽宁)
真正的解脱
是种超越
只要你深陷其中
就免不了纠结
所谓的放下
不是妥协
是你看破后的
一种抉择
走自己的路
任人评说
只要你行得正
不怕影斜
理得心安
文/樊志刚(辽宁)
所有的爱恨情仇
苦乐悲欢
都不过是你
心的显现
外面的世界
无法改变
何必为客观存在
痛苦抱怨
做好你自己
不管别人怎看
只要心无私曲
就理得心安
以心为灯,照见生活的清醒与笃定——评樊志刚三首哲理短诗
樊志刚的这三首短诗《坦然无悔》《一种抉择》《理得心安》,如三盏并立的明灯,以直白质朴的语言为灯芯,以对生活、心灵的通透思考为灯油,从“处世态度”“心灵解脱”“内心自洽”三个维度,串联起一份“向内求索、向外坦荡”的人生智慧,读来如老友促膝长谈,平实却掷地有声。
一、《坦然无悔》:以“珍惜”为基,立住处世的“简洁”姿态
这首诗像一句掷地有声的生活箴言,将“如何活”的答案,落脚在“不拖泥带水”的简洁里。开篇“来到这个世上/托生人一回”,以最朴素的生命认知起笔,没有华丽的铺垫,却直接叩击“生命意义”的核心——正因为“托生一回”的珍贵,才引出“要懂得学会珍惜”的告诫,逻辑直白却有力。
“你用辛勤耕耘/就有丰收的回馈”,是对“付出与收获”的朴素认知,不回避现实的因果,却也不纠结于“回馈”的多寡;“无论命运如何/都要接受面对”,则将视角从“外在结果”转向“内在心态”,“接受面对”四字,道尽不抱怨、不推诿的担当,为“坦然”埋下伏笔。
结尾“不看别人对错/莫论是非/做好你自己/坦然无悔”,是全诗的“态度落点”。诗人将外界的“是非对错”与自我的“做好自己”切割开来,剥离了外界评价的纷扰,让“坦然无悔”的底气,不来自他人的认可,而来自对自我选择的笃定。这种“向内求”的姿态,让诗句有了穿越纷扰的力量。
二、《一种抉择》:以“看破”为钥,解锁心灵的“解脱”密码
如果说《坦然无悔》是“处世的方法论”,这首诗便是“心灵的解剖刀”,精准剖析“解脱”与“放下”的本质。开篇“真正的解脱/是种超越/只要你深陷其中/就免不了纠结”,一针见血——“解脱”的对立面不是“困境”,而是“深陷其中”的执念,“超越”二字,点出解脱的核心是跳出问题本身,而非在问题里挣扎。
“所谓的放下/不是妥协/是你看破后的/一种抉择”,是对“放下”的深刻注解。诗人打破“放下即软弱”的误区,将“放下”定义为“看破后的抉择”:“看破”是对事物本质的通透认知,“抉择”是主动的、清醒的取舍,而非被动的退让。这种解读,让“放下”有了理性的光芒,也让“解脱”变得可触可及。
结尾“走自己的路/任人评说/只要你行得正/不怕影斜”,将心灵的“超越”落到现实的“行路”上。“行得正”是内在的“直”,“不怕影斜”是外在的“安”,以内在的笃定对抗外界的评说,与前一首“做好你自己”形成呼应,让“抉择”的勇气有了坚实的支撑。
三、《理得心安》:以“心净”为镜,照见内在的“自洽”之道
这首诗将思考推向更深层的“心灵本源”,以“心的显现”为核心,道尽“理得心安”的终极密码。开篇“所有的爱恨情仇/苦乐悲欢/都不过是你/心的显现”,极具哲思——将外在的情绪波动,归因于内在的“心”,并非否定客观世界,而是强调“心”对感受的主导作用,为后文“不抱怨”埋下逻辑伏笔。
“外面的世界/无法改变/何必为客观存在/痛苦抱怨”,是对“心”与“世界”关系的清醒认知。诗人不鼓吹“改变世界”的豪情,而是引导人接受“世界无法改变”的现实,将精力从“对外抱怨”转向“对内调整”,这种“接纳”不是消极,而是一种务实的智慧。
结尾“做好你自己/不管别人怎看/只要心无私曲/就理得心安”,是全诗的“自洽闭环”。“心无私曲”是内在的“理得”——没有私心杂念,便没有自我纠结;“理得”自然“心安”,这种心安不依赖外界的认可,也不被客观的纷扰所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稳定与从容。与前两首诗的“做好你自己”形成递进,从“处世”到“心灵”,最终落脚于“心无私曲”的根本,让三首诗的智慧形成完整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