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教师节赠贤师汤文斌
文/江南一景
往事如烟随水逝,贤师德范绕银丝。
谆谆教诲滋心腑,切切关怀启智思。
三尺杏坛倾宋玉,满园桃李发华枝。
深恩似岳情难报,借得青芸萦梦驰。
2025年9月10日于孝感
七律·九月九颂伟大领袖毛主席
文/江南一景
三皇五帝何堪颂,主席勋名耀九天。
破旧驱邪谋正制,开基立宪定坤乾。
一穷二白描宏卷,万壑千峰换绿川。
仁善慈怀纾众苦,毛公盛德永流传。
2025年9月9日于孝感
七绝·三更煮日月
文/江南一景
抬头牵月至三更,
侧耳闻鸡破晓明。
竹影摇风霜浸户,
菊香煮酒墨凝琼。
情真意切,笔蕴风骨——评江南一景三首格律诗作
江南一景的这三首格律诗词,或怀人、或颂德、或抒怀,皆以工整的格律为骨,以真挚的情感为魂。《教师节赠贤师》见师恩之重,《九月九颂伟大领袖》显情怀之深,《三更煮日月》露雅趣之真,三首作品各有侧重,却都在平仄对仗间,传递出饱满而纯粹的情感力量。
一、《七律·教师节赠贤师汤文斌》:以“德”为韵,写尽师恩绵长
这首赠师之作,以“往事”起笔,将时光的流逝与师者的“德范”形成对比,“往事如烟随水逝”的轻淡,更反衬出“贤师德范绕银丝”的厚重——岁月易逝,但老师的品德与教诲,却如“银丝”般清晰留存,成为记忆里的锚点。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精准勾勒师者形象。“谆谆教诲滋心腑,切切关怀启智思”,从“教诲”与“关怀”两个维度,写老师对学生的精神滋养:“滋心腑”是情感的温润,“启智思”是思想的启迪,一“滋”一“启”,将师恩的深度与广度具象化。“三尺杏坛倾宋玉,满园桃李发华枝”则转向师者的事业与成就:“三尺杏坛”是教书育人的经典意象,“倾宋玉”以宋玉喻才学,赞老师倾尽才华授课;“满园桃李”化用典故,以“发华枝”写学生成长之盛,既是对老师教学成果的肯定,也暗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敬意。
结尾“深恩似岳情难报,借得青芸萦梦驰”收束情感,将“深恩”比作山岳,言其厚重难报;“青芸”代指书籍、学问,以“萦梦驰”写师恩与学问常萦绕梦中,既呼应开篇“往事”,也让感恩之情从现实延伸至精神深处,余韵悠长。
二、《七律·九月九颂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功”为纲,颂出时代伟力
这首颂诗以宏大的视角、磅礴的气势,凝练出领袖的历史功绩与精神品格,情感庄重而真挚。开篇“三皇五帝何堪颂,主席勋名耀九天”,以“三皇五帝”作衬,用“何堪颂”的反问,突出毛主席“勋名耀九天”的卓越——跳出对古代帝王的常规赞颂,将领袖功绩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开篇即立住气势。
中间两联铺陈功绩,对仗严谨。“破旧驱邪谋正制,开基立宪定坤乾”,写建国初期的制度建设:“破旧驱邪”是打破旧秩序,“谋正制”“开基立宪”是建立新制度,“定坤乾”以天地之稳固,喻国家根基之坚实,尽显改天换地的伟力。“一穷二白描宏卷,万壑千峰换绿川”,则写建设成就: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到“描宏卷”“换绿川”的巨变,以“万壑千峰”的空间意象,展现建设范围之广、成果之丰,画面感极强。
结尾“仁善慈怀纾众苦,毛公盛德永流传”,从“功绩”转向“品德”:“仁善慈怀纾众苦”写领袖对人民的关怀,“永流传”则是对其品德与功绩的永恒肯定,情感真挚,掷地有声,契合九月九缅怀的语境。
三、《七绝·三更煮日月》:以“静”为境,品出雅客情怀
相较于前两首的厚重,这首七绝更显清逸雅致,以“三更”为时间背景,勾勒出一幅充满文人雅趣的夜读图。开篇“抬头牵月至三更”,一个“牵”字极具巧思——将“月”拟人化,仿佛是诗人主动将月亮“牵”到三更时分,赋予夜以灵动,也暗示诗人因专注而忘却时间流逝。
“侧耳闻鸡破晓明”以动衬静,“闻鸡破晓明”本是清晨的动态,却被置于“三更”的静谧语境中,既写出诗人夜读至天明的专注,也让“三更”到“晓明”的时间流转更具画面感,静中有动,层次丰富。
后两句“竹影摇风霜浸户,菊香煮酒墨凝琼”,是全诗的“雅趣核心”。“竹影摇风”“霜浸户”勾勒出秋夜的清冷之景,却因“菊香煮酒”而添暖意——“菊”是文人傲骨的象征,“煮酒”是闲逸的雅事;“墨凝琼”则将笔墨比作美玉,写诗人挥毫时的专注与作品的珍贵,“菊香”“酒香”“墨香”交融,让秋夜的清冷转化为文人雅集般的温润,尽显诗人的淡泊心境与高雅情怀。全诗以景衬情,以小见大,在二十八字间,将“三更煮日月”的雅趣写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