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勒
文/李广昌
在南雄钟鼓岩的“岭南百草养生堂”,我偶然遇见了几株罗勒。它们安静地生长,却曾走进《本草纲目》,被李时珍记载可治“赤眼后生翳膜”,令人顿生敬意。
传说庐州县令彭大辫子在临安时,突患红眼,视物模糊、翳膜遮睛。一位和尚取晒干的罗勒籽,放入其眼中一粒,令闭目片刻。不过多久,泪如泉涌,将罗勒籽与眼中秽物一并冲出。若未痊愈,再放一粒,直至目明如初。因此,也有人称罗勒为“光明子”“翳子草”。
面对这般神草,我不禁俯身细看。
罗勒属唇形科,一年生草本。茎高可至80厘米,呈四菱形,全株散发浓郁香气。叶对生,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而钝,基部渐狭,边缘近全缘或微具齿。轮伞花序交互对生,集成间断的总状花序顶生,长6~15厘米,花呈白色或粉红。小坚果长卵形,褐色。
罗勒首载于《本草经集注》,别名众多:九层塔、零陵香、香草、熏草、燕草、蕙草、西王母菜、兰香、香菜、铃铃香、铃子香、翳子草、矮糠、香花子、家佩兰、香佩兰、苏薄荷、紫苏薄荷、鱼香、薄荷树、省头草等。
民间常采其嫩叶作凉拌佐料,素有“香料之王”美誉。
罗勒全草味辛甘,性温,可疏风解表、化湿和中、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主治感冒头痛、发热咳嗽、中暑、食积不化、脘腹胀痛、呕吐泻痢、风湿痹痛、遗精、月经不调、牙痛口臭、胬肉遮睛、湿疮湿疹、瘾疹瘙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气虚血燥者慎服。
罗勒子味甘辛,性凉,能清热、明目、退翳,常用于目赤肿痛、倒睫目翳、走马牙疳。风寒头目作痛者忌用。
罗勒根味苦,性平,可收湿敛疮,主治黄水疮(脓疱疮)。
现代研究表明:罗勒全草含挥发油;叶含黄酮、香豆精、咖啡酸、熊果酸、对香豆酸等;花含熊果酸、齐墩果酸及β-谷甾醇。
罗勒历代皆属地方用药,多为自产自销,虽非常用中药,却在民间广泛应用:
风寒感冒:配生姜煎水,红糖引服;
夏季伤暑:配滑石、甘草煎服;
胃痛腹胀:配元胡、香附、生姜同煎;
胃痛不舒:配丹参煎服;
月经不调:亦配丹参煎汤;
牙龈肿痛:水煎含漱;
湿疹皮炎:煎水熏洗;
关节扭伤:配威灵仙、赤芍,水煎外洗,或鲜品捣敷;
黄水疮:晒干烧灰外敷;
黄汗证:配桂枝、黄芪、白芍、赤芍,水酒各半煎服;
跌打蛇伤、关节肿痛、湿疹睾丸肿:全草浓煎外洗,或研末调敷;
角膜翳障:罗勒子置眼内眦,轻揉入目,遇泪成黏液,可祛翳;或鲜草揉汁滴眼。
眼前这株罗勒,已承载一千五百年的用药智慧,用途不可谓不广。然而如此神草,为何迟迟未能跻身《药典》?是因东方医学的密码尚未被现代科学完全解读?还是其它缘由?我想,在中医药振兴的春天里,这一切终将得到回应——传统的光芒,不会永远隐匿于历史的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