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伊犁林公草堂
⊙昨夜星辰
开发区西福州路,石狮肃立馆门前。
小雨轻落无阻碍,游客如常怀先贤。
书房案牍忙公务,昼夜筹谋解困难。
床上孤枕褥已卷,烛照通宵到明天。
2025.09.09晚23:12记于家中

怀贤者的不眠烛光
一一评郑升家《参观伊犁林公草堂》
安徽/王瑞东
郑升家先生以笔名“昨夜星辰”创作的这首纪游诗,以简练笔触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图景。全诗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将林则徐(林公)的历史身影与当代访者的敬仰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深沉而克制的抒情张力。
诗歌前两联以白描手法构建现实场景。“开发区西福州路”的现代地理命名与“石狮肃立”的传统意象并置,暗示历史记忆在当代城市肌理中的存续。诗人特意选用“肃立”一词,既写石狮之态,亦暗喻游人肃穆心境。小雨轻落的自然景象与游人如常的社会场景相融,以举重若轻的笔法点出“怀先贤”的主题——纪念并非隆重仪式,而是化作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传承。
后两联陡然转入历史时空的想象重构。诗人捕捉“书房案牍”“床上孤枕”“烛照通宵”三个典型场景,以蒙太奇手法再现林公宵衣旰食的勤勉形象。“忙公务”与“解困难”的平实叙述,避开了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反而凸显出历史人物在具体困境中的实践精神。尾句“烛照通宵到明天”尤具深意:既写烛火通明之状,更喻示林公精神穿越时空照亮今人,赋予“明天”以双重时空指向。
此诗艺术特色显著。全诗采用七言古体形式却注入现代语汇(如“开发区”),形成古今语言的对话性。意象选择上,“小雨”“烛光”等柔化意象冲淡了题材的庄重感,恰合中国传统美学中“哀而不伤”的抒情传统。在节奏处理上,前两联的舒缓与后两联的紧凑形成对比,隐喻从现实瞻仰到历史沉思的情感深化。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诗人对“孤独”的刻画。“孤枕褥已卷”的细节不仅展现林公忘我工作的状态,更揭示贤者往往独行的生命真相。这种孤独非但不显悲凉,反因“烛照通宵”的意象获得升华——思想者的孤独恰是照亮时代的光芒源泉。
该诗作于深夜二十三时余,这个创作时间或许正是诗人与历史人物精神共鸣的微妙注脚。在万籁俱寂之时,通过诗句完成对先贤的守夜,使整首诗本身成为一盏跨越时空的精神烛火。
(2025/09/10凌晨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