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
——乡村医生的无奈付出现状
图文/李菊燕(甘肃)
因为作者身处其境,村所医生的酸甜苦辣现状明明白白,真真实实……
每天刚天亮,村卫生所已开始进入工作状态,不是说有病人来的早,来的多,而是资料柜里那些厚厚的资料等待着他们完善。尤其是偏远乡村,村医离家较远,为了方便周边群众,也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资料,很多村医以所为家,饿了就随便买点干粮或自己做点吃的,过几天才回家一次。他们常年累月,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了维护一方老百姓的健康,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村医们虽然整日辛苦忙碌,可是大部分却面临着收入微薄、保障缺失、迫不得已的多重困境。但也有个别村卫生所地处街道中心或距乡卫生院较远,属于独家生意,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人流量大,所以诊所还算人气热闹,但绝大多数村卫生所还是冷清的。我大致综合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压力大,收入低,没保障。
除了目前存在部分村医收入低下和老龄化问题,主要还面临着身份上的尴尬困境。他们虽在事业单位工作,名义上是和正式职工一样,工作上也和职工一样被安排,被要求,但其实自身本质身份性质仍属于"农民",更不可能完全当作正式职工人员一样享受待遇。他们这种身份上的不明确,工作上的多样化,使村医本身受到了不公平对待。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年村医,兢兢业业几十年,可是等到了退休年龄,按规定,他们按工龄每年只有8块钱的乡村医生补助,连一碗饸饹面(一碗11元)都买不起。
以作者父亲为例,我的父亲李登位是七十年代张桃园村的赤脚医生。那个年代,他给村民经常接生,治伤治病救人,是全科医术并用的优秀村医,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口碑。他有着四十多年的从医临床经验和工龄。退休以后,乡村医生按工龄,每年补助8元,按40年算,如今每月只有320元的村医养老补助,用今天这个水涨船高的时代来说,听起来简直是一种讽刺,可事实本来就是如此。如果有个啥病的话根本就没有任何保障。
第二,任务重,多样化,形式化严重。
在医疗健康服务方面,村医们承担着沉重的工作负担。除了日常诊疗,还要负责健康指导、多种慢性病管理、肿瘤、慢阻肺摸底、上门入户、随访等十余项公共卫生服务,哪一样落后都是不允许的。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后,每个村医要负责整个行政村几千口人的健康和档案管理工作,就拿张桃园村来说,目前辖区内人数就有两千五百多人。按照上级下发的花名,什么脱贫户,三类户,大病户,边缘户,五类慢病人群,都要按时随访,送医上门,填写家庭医生签约协议。每季度一次每年至少面对面随访四次,对于大病,特殊人群还得增加随访次数,还得入户拍照做为证据。
每年一次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时,不仅要耐心询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还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给他们建立慢病专案,核对电话号码,调整用药方案。现在由原来的慢病四病变成了慢性五病),还要按时录入电脑,方便上级随时调阅和传输。
第三,地理位置没有统一标准。修建时管理阶层随心所欲,敷衍了事。
有的村卫生所修建时,村部领导随手一指,就是定点。有的修在荒地里,有时修在大路边,有的虽在路边,却背对着大路,陌生人就算找到了这里,也根本找不到卫生室的门在哪里。
下面就以甘肃省镇原县南川乡桃园村卫生所为例,桃园卫生所地处桃园村崖庄自然村大路边的一处荒草滩边,由原来崖庄小学的操场边缘改建,村所比大路面低凹的多,由于地势低下,院内下雨泥泞,荒草怎么也锄不完,更没有排水通道,天一下雨,院子就成了池塘。而且村所周围环境非常恶劣。村所是在原张桃园村委会旧址上的一个角落里修建的。前面的矮墙是学校的正后门,左侧与学校的公共厕所相邻,右侧与农户家的厕所相连。后面是公用垃圾箱,苍蝇,蚊子满天飞,垃圾堆的到处都是。村所院内是黄土烂泥,唯一能通行到院内一条通道,宽度只有不到3米,勉强能过一辆小车。道路出口是直角盲区,存在安全隐患。如遇大雨暴雨时,院内积水没过雨鞋,大雨过后,院内泥泞不堪,为了方便行走,村医张思强自己私人出钱出力,拉砖铺了一条路子,方可勉强行走。还有和平村卫生所,虽面临大路,但是条件也不好,门口出来就是马路,每当车辆飞驰而过,满天尘土飞扬,房间里,药盒上尽是尘土,每天打扫也无济于事,为了防止刮风,全年挂的是棉门帘,村医李文刚说:根本不敢把门帘搭起来通风。他离家远,也不方便,就干脆在村所后面修了个彩钢瓦房子居住,夏热冬冷。
每天清晨,村医张思强就早早坐在卫生室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从资料柜里拿出一叠厚厚的各种健康筛查表,那是上个月医院开村医例会时发放的,说是要从18岁开始,要地毯式搜索摸底,并及时发现上报患病人群,繁忙负重不亚于高中学生。快中午的时候,陆续来了几个病人,看完病后,又继续干他的公卫资料。
尤其是每逢到了冬季里,村卫生室地气潮湿,室内温度极低,虽然生有火炉子,就像一个火星子丢到雪堆里了,仍冻得人脸色苍白,手脚发僵,电脑上的工作难以开展。可是,到了夏季,室内温度又因太高,人走进去,简直像进了蒸笼一样,热得满头满身大汗。就这样的村卫生所,却承担着全村几千口人的健康工作。无数个像张思强一样的乡村医生,用他们的青春年华和所学的医疗知识,挽救了多少人的幸福与健康,却逝去了青春年华。
现在, 乡村医生还要每季度按时随访慢病人群,不仅给他们免费测血压,测血糖,制定治疗方案,还要书写纸质档案,完了必须在电脑上录入。虽说现在各村都有一个标准规范的村卫生所,但是村级卫生所医疗设备的陈旧和简单,大幅度限制了村医们的服务能力。 当前,很多村卫生室里只有最基本的血压计,体温计,血糖仪、体重秤和皮尺等,其它设备是没有的。
第四,医保政策的局限性,人们思想观念的陈旧性。
医保政策的高压限制,让村医们雪上加霜。虽然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卫生院会随后按规定进行补助,但由于报销政策及药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慢病的报销和门诊报销在乡村两级的不同,矛盾无法平衡。
村卫生听的药品一律由所在乡镇卫生院统一调拨,而且同一药品,同一批号,有的因为分类不同,在乡镇卫生院能报销,却在村卫生室无法报销,让村医无奈使患者也无奈和误解,把村医折腾的灰头土脸,心中叫苦。
面对上述困境,村医们有着明确的诉求和愿望。希望工资有所提升,养老有所保障,真正实现乡村一体化。
目前村医的基本工资构成分为五部分: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
2,村医一般诊疗费的收入。
3,省级定额补助。
4,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
5,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收入。
村医目前每月只有两千块钱工资的补助,还说是工资提前发放,到时候按绩效长退短补,整体下来,乡村医生大约每年收入四五万元左右。身处当前高消费的时代,养活一家老小的生计,已是非常吃力的。
村医们年龄偏大,希望能建立健全村医养老保险机制,改善退休村医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回报。让乡村医生这个职业重新焕发出新的吸引力,实实在在面对百姓安心搞好医疗服务。
这些年,公卫上门入户工作和手头资料占据了村医大量时间,活虽然增多了,但日子越过越穷,现在,部分村医过得还不如一个打工人的年收入,而且延误家庭土地种植,没有粮食保障仅靠甚微工资生活,长期下去困难不堪设想。
村医们用一生的坚守,换来了千万农民的健康。他们不需要鲜花和掌声,只希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因为只有守护好这些“百姓健康的守护者”,才能守护住农村医疗卫生的最后一公里。
夜色渐深,村卫生室的灯还亮着。这盏灯,照亮了村民的健康之路,也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
李菊燕,笔名:微雨燕南飞,女,七零后甘肃镇原南川人。目前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平时喜欢文学,闲暇之际,偶尔写点身边的人和事。记录生活的点滴,让纯朴的民风通过网络传递,使更多的人了解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散文《‘傻姑’打工记》曾荣获《夜郎杯》2021年新春诗歌全国大赛中金笔文学奖。诗歌《环县的山》荣获“山魂”征文中优秀奖。每个爱好文学的人都是文字的搬迁工,方块字的文化赋予了文字另一种神奇的魅力,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