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州汴河
(现代诗)
文/代强(安徽)
晨雾漫过隋堤时
老柳正抖落第三片春愁
有人指着斑驳的根须说
这土下
还埋着龙舟的骨头
我曾坐在古渡头数水纹
泗河的浪叠着汴河的波
像女子把思念折了又折
直到月亮漫过吴山的轮廓
风里飘着千年的絮
有的落在新翻的泥土里
有的粘在游子的衣襟上
说三十年前
这里也有归帆
载着未说出口的乡音
如今堤上的柳换了新绿
却还守着旧朝代的故事
有人叹开凿的功过
有人只爱这一河的清浅
把岁月都酿成了沉默
我摸着粗糙的树干
忽然懂了那些诗句里的重量
不是繁华易逝的怅惘
是汴水淌过心头时
溅起的
一滴柔软的时光
读代强《宿州汴河》
——一河清水里的人间滋味
(诗评)
文/李光才(安徽)
第一次读代强这首《宿州汴河》,就像某个清晨路过隋堤,没刻意找什么,却被风里的柳丝勾住了脚步——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着,每一句都像随口聊起的往事,却藏着能扎进心里的细劲儿。
最难得的是“真”。不是硬搬历史典故的生硬,是带着个人痕迹的触摸:“坐在古渡头数水纹”“摸着粗糙的树干”,这些细节太实在了,像谁都有过的经历——或许是某个周末无事,蹲在河边看浪叠浪,或许是路过老柳树,顺手摸了摸树皮的纹路。这种个人经历的嵌入,让汴河不再是书本里的“历史符号”,成了能让人踩得到土、摸得到树的地方。
诗里的情感也没端着。没有喊“繁华易逝”的大口号,而是把愁绪、思念都揉进小物件里:老柳抖落的“春愁”是具体的,女子折了又折的“思念”能看见动作,游子衣襟上的柳絮还带着“未说出口的乡音”。连历史的重量,都化作“土下埋着龙舟的骨头”,不沉重,却让人心里一沉;最后又落回“一滴柔软的时光”,刚泛起的怅惘,又被这抹温柔化了,情感的起伏特别自然,像汴河的水,有波有纹,却不汹涌。
结构上也松快,没刻意凑对仗、找押韵,一段讲柳与历史,一段讲渡头的思念,一段说游子与乡音,最后落到自己摸树的感悟,像散步时随手拍下的片段,拼在一起却刚好是汴河的模样。没有“高大上”的表达,连“开凿的功过”都只是“有人叹”,不评判、不说教,只把自己的感受交出来——原来读一首写古河的诗,不用先翻历史书,跟着诗人的目光走,就能尝到水里的千年滋味。
说到底,这首诗最打动人的,是把“汴河”写成了“我们身边的河”。不是遥不可及的文化符号,是能让人想起自己的乡愁、自己的回忆的地方。就像诗里那滴“柔软的时光”,读的时候没觉得多用力,合上书却总想起——哦,原来汴河的柳、汴河的水,还藏着这样细水长流的温度。
原创首发
文中插图 作者/代强
作者简介:
代强,六零后,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市政协委员,从事高级中学教育39年。现为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李百忍纪念馆理事,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中文网高级专栏作家。2025年被半朵文学全国性评选为“十佳作家”,获得全国文学大赛“国彩杯十佳文学奖”,获得新青年“十大金奖”,歌曲《军魂永驻》获得“强军高歌”一等奖。作者40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安徽商报》、《鄂州周刊》、《山东商报》、《河南经济报》、《中国矿业报》、《三角洲》、《山西科技报》、《德育报》、《中国乡村杂志》等报刊杂志。其著作有《相遇清欢》、《代强文学精品集》、《流金岁月》等二十一部书籍。
主播简历:
美美 安徽合肥人
一个喜欢用声音诠释生活中的一切,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爱着,平凡自由的诵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