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拐杖
文/梅建福(山东周村)
题记:九月七日,为迎接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学生——解放军某院校退休老政委李萌大校,我与周村"老有所乐欢迎团"的伙伴们,会同六十年前执教北园高小时的爱徒李咸化,共同筹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李萌是我四十多年前在南北寺学校任教时的学生,咸化时任该重点学校团委书记,一九八九年升任副校长。他的夫人李学玲老师,是该校第一位英语教师,教学成果卓著,亦是山东省外语教学协会会员,更巧的是,她当时是李萌高中时的英语老师。我们几位,当年同为南北寺学校的同事,也同为李萌的授业教师。
为这场相聚,李萌特意托青藏高原的战友购来数十条洁白哈达,一一敬献老师与同窗,那份赤诚令人动容。咸化已赋《洁白的哈达》赞颂这份情谊,此处便不再多言。而最让我心头震颤的,是活动落幕之后——咸化与学玲夫妇不顾劳累,执意驱车送我归家。要知道,咸化也已是七十三岁高龄,今年更是两度住院,心脑血管的旧疾始终牵挂着大家。
车至家门口,他从后备箱取出一堆礼品,却先捧着一物走到我面前。初见时,我还以为是练武用的三节鞭,待他演示着折叠、伸缩,才知是一柄设计精巧的高级手杖。他细心为我调整到合宜的高度,扶我试着拄了两步,稳稳当当。后来才知,几年前他便留意到我腰腿不便,特意记在心上,赶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前,备下了这份沉甸甸的心意。
洁白的哈达裹着李萌的尊师意,送我的手杖载着咸化夫妇的深情厚谊。,他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叩击着我这颗苍老的心。老泪纵横间,便有了这几句不成调的打油诗:
拐杖
拐杖,拐杖,
你在我的心上。
白日里摩挲赏玩,
黑夜里伴我床旁。
拐杖,拐杖,
你在我的心上。
咸化学玲的暖意,
化作热泪淌过面庞。
拐杖,拐杖,
你在我的心上。
今日拄着你前行,
每一步都踏实铿锵。
拐杖,拐杖,
你在我的心上。
这是尊师的典范,
这精神永放荣光!
2025年教师节 写于淄博周村
洁白的哈达传深情
——致周村聚会赠哈达的李萌政委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那抹圣洁的白,
穿越青藏高原的云,
带着唐古拉山的雪意,
在周村聚会的厅堂绽放。
李萌呵,军校的好政委,
用军旅生涯的经纬漫长,
编织这份高原的馈赠,
每一条哈达都浸透,
可可西里的月光,
雅鲁藏布的晨霜。
还记得吗?四十多年前,
你带着南北寺学校的光亮,
从白云山脚下小村庄,
奔赴那片离天最近的地方,
青藏高原上的暴风雪,
却吹不散你对老师的念想。
哈达颈上轻垂如练,
托起雪山般的敬仰,
耄耋之年师长颤抖着接过,
岁月的褶皱里,
绽开着格桑花的芬芳。
这不是普通的丝绢,
是用云朵的绒毛织纺,
是用格萨尔王的传说染色,
每一道经纬都有故事流淌,
藏羚羊迁徙的轨迹,
经幡飘动的是信仰。
在酒杯碰撞的涟漪里,
哈达泛起粼粼波光,
映照着教室窗外的梧桐。
当年你在大寨楼课堂,
用铅笔在草稿纸构思,
画下了未来的模样。
如今我们围坐如星,
白发是岁月的勋章,
哈达在脖颈间轻轻摇晃,
仿佛又听见,
布达拉宫的晨钟,
叩响青春的回响。
李萌呵,一家人赠送哈达,
是你未写完的军旅诗行,
每一道折痕都是有平仄,
那是在离天最近的地方,
写给教师节的情笺,
正被雄鹰衔往远方!
在抗日胜利七十周年,
《天路将士》在天安门唱响,
至今闫维文的男高音,
仍在祖国山川大地回荡。
在"九三"大阅兵的今朝,
洁白哈达带给了老师无限遐想…
古风·耄耋师恩颂
李萌
耄耋师者秉丹忱,四十六载托瑶琴。
金秋桂馥盈华宴,鹤发薪传照杏林。
哈达载诚萦雪域,京腔沁玉振清音。
今宵曲尽春晖暖,师恩如山永驻心。

编者简介:艾兰,本名王凤,曾用名蓝雪花,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