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子·标语·口号
铁二师 向德荣

从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到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战场前沿,从黎湛铁路、鹰厦铁路的抢修现场到贵昆线、成昆线、襄渝线的悬崖峭壁,从江南水乡、中原腹地、天山脚下到西北戈壁、华北平原、东北雪原,三十五个春秋更迭,五十二条干支线修建,一万二千多公里铁路延展,铁道兵以劳动号子为韵律、以施工标语为旗帜、以战斗口号为号角,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上镌刻下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这些诞生于劳动实践、凝结着热血忠诚的文化符号,不仅是施工场景的鲜活记录,更熔铸着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密码,让我们在岁月的回响中,依然能触摸到那段用钢铁意志铸就的峥嵘岁月。
号子:劳动节奏里的精神共鸣
号子以统一的节奏韵律为纽带,让劳动中的群体动作达成精密协同。通常采用“一唱众和”的形式,边劳作边吟唱,句式涵盖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等多样结构,参与人数少则四人,多至几十人——领唱者稳立指挥,众唱者随声行动,形成动态的劳动交响。


上下图片分别为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时期,铁道兵抢修场景。张金春提供
听那“战友们呐,哎咳哟啊!扛上肩那,哎咳哟啊”的号子声,如嘹亮的进军号覆盖工地喧嚣,呼者雄心勃勃,应者气势如虹。当数名战士甚至数十名战士在夯实路基、打桩作业或抬运钢轨树木时,这节奏让他们踏石有痕,坚定豪迈如铁铸般齐整,将个体力量汇集成撼动山河的集体洪流。你看那夯机起落间,“一声号子雷满天,号子声声壮雄风”的呐喊似雷霆响彻山水,让战士们在“嘿哟哟咳嘿哟哟哟”的重复夯击中激发出无限激情;当大江浪涛扑向襁褓中的桥墩,“拉转逆流腰如弓”的嘶吼化作抗争自然的守护神,使他们在洪流中站成钢铁桩柱。
更精妙的是号子的实用智慧:“左拐山,右拐梁,前面就是大路上”这类口诀式唱词,将行进指令融入韵律节拍,既有提示方向之妙,又有鼓舞士气之效,在机械轰鸣的工地里,把艺术元素融入艰苦劳作,在精神滋养中迈向既定目标。当号子声与夯机声、脚步声同频共振,在山水间演绎出气势磅礴的回响,劳动效率与作业安全便在这韵律中实现了突飞猛进——每一声“哎咳哟”都是肌肉记忆的编程,将个体意志锻造成集体的钢铁脊梁。
号子声里始终跳动着铁道兵的精神脉搏。它传承着“劈开大山铺铁轨,踏平江河架桥梁”的豪迈,也在“铁路工地练红心”的唱词中,将劳动升华为信仰的修行。当一代代战士们喊着号子凿通隧道、架起长桥,号子本身便成了“铁道兵前无困难”的精神图腾,在钢铁与岩石的碰撞中代代相传,成为刻在钢轨上的生命韵律。
标语:岩壁上的精神旗帜
铁道兵在战场、军营、建设工地,一直保持着书写标语的传统。施工现场的标语,把信念融入油漆中,是在山河间烙下的精神宣言。雪水河隧道岩壁上黑体字“祖国万岁”“人定胜天 赶英超美”,笔锋刺破寒雾,将热爱祖国、不甘落后的民族血性充分彰显的标语,让每道凿痕都凝着向前追赶的热望。

在万丈峭壁间盘旋的施工栈道旁,“誓创新纪录,接轨要提前”的红漆标语如“军令状”悬于天地。它把抽象的“拼搏”拆解成“接轨提前”的硬性指令。当战士们肩扛枕木踩过结冰的栈道,当风枪在掌心震出血泡,抬头望见崖壁上跳动的字迹,骨子里是血性担当,便知每一寸铁轨的延伸,都是对“军令状”承诺的践行。而“山大没有我们的决心大,石坚没有我们的意志坚”以最质朴的对仗,在斧劈刀削的险峰前嵌入精神动力:钢钎凿进岩石的回响里,藏着标语赋予的勇气,让战士们相信,再难啃的山岩也抵不过岩壁上那行烫金的信念。

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从课本跃入与云齐高崖壁,这些被风雨打磨却愈发苍劲的字迹,如永不哑火的号角,嘹亮如初。这样的标语往往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质量第一,百年大计”,隔空呼应,施工场景便成了长征精神的当代注脚;“革命红心英雄胆,劈山斩水敢胜天”将英雄主义刻进每根枕木,让“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苦旅,化作“铁道兵前无险阻”“天堑变通途”的铿锵答卷。
在钢钎与岩石的碰撞声里,在隧道贯通与桥梁竣工时的欢呼浪潮中,在日复一日的攻坚克难与耳濡目染间,标语内涵精神早已悄然熔进每个官兵的骨血。如今,后来者循着铁轨延伸方向探寻刻在大地脊骨上的标语印记,仍能触摸到那个用信仰铺就通途的时代温度——那是属于铁道兵的精神烙印,更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口号:呐喊中的精神图腾
铁道兵的口号,是从胸膛中迸发的精神火焰,凝聚着战士们的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当他们喊着口号奔赴战场、踏入工地,口号便成了移动的精神坐标,引领着他们一路向前。

“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些口号在战场上,是抢修钢铁运输线的冲锋号。铁道兵们英勇无畏,奋勇向前,冒着枪林弹雨,争分夺秒地抢修铁路,用热血和生命保障了物资的运输,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当这句口号在险情多发的隧道里、在洪水肆虐的桥址上响起,它是历经生死考验后的信念凝练。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在悬崖上凿出便道,在洪水里筑成人墙,面对塌方、突水突泥,面对恶浪险滩,他们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豪迈口号回应,每一次爆破都像是对自然的宣战,每一个桥墩的屹立都是对祖国的献礼,彰显着他们征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1975年4月5日,关角隧道塌方抢险现场,用一根钢管连通内外,让被困洞内14小时的127名指战员重获生机。那一刻,工地沸腾了,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这呼声发自肺腑,响彻云霄,是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仰,也是对铁道兵集体力量的高度认同。
“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这“三荣”口号,是铁道兵对自身价值的最高礼赞。旁人眼中的风餐露宿,在他们心中却是“光荣”的勋章;自我经历的沐雨栉风,便是淬火成钢的必经之道。他们在零下四十度的大兴安岭架桥,在蚊虫肆虐的热带雨林筑路,在严重缺氧的高原挺进,口号声中涌动的,是对“以苦为乐”精神的绝对认同,是“把青春铺在铁轨上”的无悔选择。
结语:文化符号里的永恒军魂
从开山号子的雄浑节奏到岩壁标语的铿锵字迹,从誓师口号的震天呐喊到钢铁铁轨的无限延伸,《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激昂旋律始终回荡在筑路现场。他们以文化为火种,将崇山峻岭的险阻锻造成勋章,把荒郊野岭的孤寂淬炼成传奇。当历史的风烟吹散了往日的号子声,当岁月的刻刀将标语雕琢得斑驳陆离,铁道兵精神却早已深深融入人心,融入后铁道兵时代,化为中国铁建的前进动力,成为中国铁路史上最炽热的注脚。
回首往昔,在铁道兵奋斗的岁月里,施工现场使用的是极为笨拙的劳动工具,指战员们凭借着双手和简单器具,一寸一寸地开拓前路。而如今,先进的施工设备早已取代了那些陈旧工具,工程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过去,施工现场常常能听到一人唱众人合的号子声,那是铁道兵们在艰苦劳作中凝聚力量的呐喊。与之相对,天安门广场阅兵时,战士们在一人指挥引领下,步伐整齐划一、口号声震天动地,展现出强大的纪律性与集体荣誉感。1959年国庆,铁道兵方队参加国庆阅兵,那是属于铁道兵的荣耀时刻。


铁道兵方队在石家庄铁道兵学校进行紧张训练。梅梓祥提供
曾经,岩石上质朴的“祖国万岁”标语,饱含着铁道兵们对祖国最纯粹的热爱;而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标语,则是国家尊严与荣耀的象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援越抗美”这些标语,彰显着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与天安门城楼上“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相互呼应,体现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追求和平与团结的理念。
铁道兵的号子、标语、口号,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就如同中国的文脉,从未断流,从未消失。它们幻化成路基,承载着列车的飞驰;化作隧道桥梁,跨越山川江河;变作绵延铁轨,交织成祖国大地上的锦绣网络。同时,也凝聚为铁道兵历史书籍、文学作品、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以及铁道兵战友网编著的“不朽军魂”丛书等,成为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那无声却永恒的精神回响,在新时代的铁道上,继续奏响属于铁道兵的热血长歌。

作者向德荣,湖北仙桃人,1968年3月入伍,在铁道兵二师六团服役5年,其间参加援越抗美1年8个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巡视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14部著作,2016年3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专电《湖北一老干部的“经典”生活》报道向德荣写作事迹。
责编:槛外人 202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