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淳化走访陕西虎龙山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侧记
杨超
9 月 6 日,初秋的阳光褪去了盛夏的燥热,洒在关中平原的田野上,泛起金色的暖意。咸阳市乡贤协会党支部书记周少华、高级顾问团副主席高春毅带领 12 名会员,踏着清爽的晨风奔赴淳化,走访会员企业 —— 陕西虎龙山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此行旨在共商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大计,以乡贤智慧为地方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当日上午,走访组首先来到淳化县咀头休闲体验地开展调研。步入红色收藏展厅,泛黄的革命文献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峥嵘岁月。红色收藏展负责人指着南湖红船的模型,向大家讲述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在场乡贤无不驻足沉思,在光影流转间重温党的奋斗历程。
走出展厅,周秦古地的历史脉络在脚下延伸。周边的博物馆群青砖黛瓦,与远处的黄土塬相映成趣。馆内陈列的各种玉器、字画,镌刻着千年文明的印记。乡贤们时而俯身细观文物说明,时而远眺塬上沟壑纵横的地貌,在田园风情与文化滋养的交织中,找寻着心灵深处的宁静与乡愁的回响。

午后的阳光透过薄雾,为仲山山麓镀上一层柔光。走访组一行来到乡贤协会副会长田文斌创建的陕西虎龙山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车窗外,泾河北岸的沃野如画卷展开,成片的果林与玉米田在风中起伏,预示着丰收的喜悦。

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 “生态引擎”,这家企业在林果业与新型农业领域深耕多年。田文斌指着育苗基地里整齐排列的桃树苗介绍:“我们先后引进了4 类鲜桃品种,还与高校合作研发了专用繁育技术。” 在中医农业试验示范田里,中药材与农作物套种的模式格外亮眼,既保生态又提效益。目前,公司已培育鲜食玉米新特优品种近 20 个、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 10 余个,年均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 120 人次,带动周边 80 余户村民直接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联农带农龙头产业。

站在公司高处远眺,仲山山脉峰峦叠翠,山间幽林穿谷而过,周边田野如无边绿毯铺向天际。据介绍,公司已建成 120 多亩育苗基地、200 多亩育种基地、5000 亩机械化生态玉米生产基地及 2900 多亩生态山林。林内植被丰茂,野果挂满枝头,中草药遍布其间,偶有山雀掠过,尽显自然野趣。
2020 年,凭借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该公司被陕西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命名为 “助力乡村振兴科技示范点”。公司在桃新品种引种、大榛子驯化、五色槐培育等项目上协同攻关,去年引进的高钙果试种成活率达到 90%。 科技赋能让这片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农业示范基地,乡贤们实地感受着 “农业生态教育旅游” 综合体的魅力。从智能化的施肥、喷灌、滴灌,到露天田里的生态种植,这里集农业生产、科技研发、有机生态、观光体验等功能于一体,涵盖农业生产、观光采摘、旅游度假、教育培训等多元业态。

70 岁的田文斌精神矍铄,干事劲头不输年轻人。他带领大家走进高产玉米田:“随便搬,看上哪个搬哪个!” 饱满的玉米棒沉甸甸压弯枝头,乡贤们有的踮脚采摘,有的蹲下剥叶,田间顿时响起阵阵欢笑声。随后,众人又走进圣女果地,鲜红透亮的果实挂满藤蔓,大家提着塑料袋穿梭其间,不一会儿便收获满满。辣椒地里,紫的、红的、绿的辣椒缀满枝头;茄子架下,紫黑油亮的茄子垂挂如灯;南瓜藤旁,金黄的南瓜卧在草丛中…… 亲手采摘的新鲜蔬菜装满了袋子,乡贤们在体验秋收喜悦的同时,更感受到乡贤协会大家庭的温馨与关爱。
参观结束后,座谈会在公司会议室举行。田文斌畅谈下一步发展设想:“已安排专人学习直播带货去了,明天直播带货就正式开始啦!依托附近的东庄水库工程建设,下一步还要做康养产业。”
与会乡贤纷纷建言献策。乡贤老杨建议:“可以结合咀头的红色资源,设计‘红色研学 + 农事体验’线路。” 从事文旅行业的会员建议打造乡村民宿,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大家普遍认为,要立足淳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周少华、高春毅一致表示,咸阳市乡贤协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乡贤资源,为企业发展与地方产业升级搭建更多平台。
夕阳西下,走访组踏上归途,车窗外的虎龙山在暮色中更显苍翠,这片承载着乡贤情怀与振兴希望的土地,正孕育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杨超 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乾县县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乾县融媒体中心(原主任)四级调研员,先后获“陕西新闻奖”等省市以上作品奖百余次;咸阳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十佳新闻工作者”“十佳文明宣传工作者”;陕西日报社连续七年表彰的“十佳通讯员”;陕西省委宣传部表彰的“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