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箴言铭于心 毕生践诺著华章
——访八旬老干警刘燕翘
作者/彭余中
初秋的上午,天朗气清,笔者应约前往老公安刘燕翘家中拜访。虽已86岁高龄,老人却精神抖擞,待人热情周到,不仅快步迎上前引笔者落座,还亲自起身沏茶,那娴熟又真诚的模样,瞬间让人心生暖意,格外动容。微风透过窗纱拂进客厅,刘燕翘老人坐在布艺沙发上,目光不时落在墙面悬挂的“在党五十年”纪念章上。阳光斜斜地打在那枚金灿灿的徽章上,党徽的纹路在光影里愈发清晰,仿佛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沉淀都凝缩在这方寸之间。老人指尖轻轻搭在沙发扶手上,谈及八十余载的人生历程——从田埂间劳作的农民,到守护一方平安的保卫干部;从侦破大案的执法者,到为职工奔走的工会主席,每一段经历都像一部厚重的书,而贯穿始终的“有担当、有责任、有底线”,便是这本人生之书最鲜明的注脚。
“这‘三有’不是嘴上说说的空话,是我在泥土里摸爬过、在办案现场熬透过、在岗位上坚守过,才咂摸出的真道理。”老人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做人少了担当,遇事就像墙头草,永远撑不起事;做事没了责任,干工作就像混日子,永远成不了事;为人破了底线,就像船没了锚,早晚要翻船。这三有人生就是我一辈子的‘主心骨’。”正是这颗“主心骨”,让他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走得坚定、走得坦荡。
1959年,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仿佛为刘燕翘的人生铺开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此前,他的世界被春耕秋收的忙碌所填满,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让他一度以为自己的人生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画上句号。然而,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他离开故土和父母,来到漂塘钨矿搞副业。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努力,他被漂塘钨矿武装经警中队录取。而他那一手好字,更是为他赢得了新的机遇,他被调到了派出所工作。这个清晨,仿佛是命运为他打开的一扇新大门,从此,他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一个刨土疙瘩的农民,能穿上制服为国家做事,能让家人不再靠天吃饭,这是多大的福分啊!”老人说起当时的心情,眼眶微微泛红,“但我心里清楚,福分背后是千斤的责任,从那天起,‘担当’两个字就像烙印一样刻在了我心上。”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刘燕翘一头扎进了新的工作。
‘ 1961年,组织选派他去政法学院深造,对于只读过五年小学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课堂上,法律条文像绕口令一样难记,侦查理论更是晦涩难懂,他常常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小本子上,下课就追着老师问,直到把疑问解开。“那时候宿舍晚上十点就熄灯,我就躲在走廊的路灯下看书,冬天冷风往脖子里灌,手冻得握不住笔,就哈口气搓搓手接着学。”老人笑着说,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学一点,将来办案就能少让老百姓受一点委屈,就能多护一份平安。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他不仅顺利毕业,还成了同期学员里的“理论尖子”。
1963年,刘燕翘怀揣着在政法学院习得的专业本领,满心热忱重返挚爱的工作岗位。此后数十年,为揪出罪犯、还原真相,他背着行囊踏遍全国山川,在无数个日夜奔波查证,侦破各类案件四十余起,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坚守守护着一方的正义与安宁。那段日子,他背着装着换洗衣物和案卷的帆布包,坐着绿皮火车辗转十几个省市。硬板座位上,他蜷着腿整理线索;路边小饭馆里,他就着咸菜啃馒头,听当地人聊风土人情,寻找案件的蛛丝马迹。有一次为了核实一个关键证人,他在山区里走了四个多小时的山路,鞋子磨破了,脚也起了水泡,可当看到证人拿出关键证据时,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只要能把案子办好,能给受害者一个交代,这点苦算什么?”正是这份对责任的执着,让他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屡建奇功。
1966年,年轻的刘燕翘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这在当时是许多人羡慕的“高光时刻”,但他却丝毫不敢懈怠。“官越大,手里的权力越重,越要守好底线,不能让权力变了味。”在几十年的执法生涯里,他共破获四十多起案件,其中六起是轰动一时的大案要案。最让他难忘的是一起重大盗窃案,嫌疑人托熟人送来一沓厚厚的现金,想让他“网开一面”。他当场把钱推了回去,语气严肃:“我穿这身制服,是为了替老百姓伸张正义,不是为了中饱私囊。要是我破了底线,怎么对得起身上的警徽,怎么对得起党和国家的信任?”正是这份不徇私情、秉公执法的坚守,让他成了老百姓口中的“刘青天”。
1981年,41岁的刘燕翘调任漂塘钨矿任工会副主席,主持工会工作并兼任机关党支书记。岗位变了,但他“为老百姓做事”的初心没变。“以前是抓坏人、保平安,现在是为职工谋福利、解难题,都是为人民服务,没啥不一样。”上任第一天,他就下到矿区,和矿工们一起下井、一起吃大锅饭。得知职工家属区经常断水,他每天天不亮就去供水站蹲守,跟工作人员反复沟通;看到矿区子弟要走十几里山路上学,他四处奔走,找上级申请资金,搭建临时教室,还亲自去乡下请退休教师。“那时候职工们见了我,老远就喊‘刘主席’,有的还往我兜里塞自家种的花生、红薯。”老人说起这些,脸上满是欣慰,“听到那声‘刘主席’,我就知道,我没辜负大家的信任,这份责任我担对了。”
岁月匆匆,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渐渐步入晚年。退休后的刘燕翘,依旧活得“有滋有味”。几年前,当“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送到他手中时,他捧着徽章,手忍不住颤抖,泪水顺着眼角滑落。“这枚徽章不是给我的荣誉,是党对我几十年工作的认可,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宝贝。”他把徽章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每天都要擦拭一遍,就像守护着一份沉甸甸的初心。
如今86岁的刘燕翘,依旧保持着规律的生活。每天清晨,他都会沿着小区的林荫道散步,和晨练的老朋友们打招呼;上午在家看新闻、读报纸,关心国家大事;下午就和老同事们聚在一起,聊聊过去的工作,说说现在的生活。偶尔,他还会给孙子孙女讲自己当年办案的故事,把“要有担当、要有责任、要有底线”的人生信条一代代传下去。“年轻时候的‘风光’,不是穿多好、吃多好,是在该奋斗的年纪拼尽全力,不留遗憾;退休后的‘荣光’,是守住初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晚年的‘阳光’,是心态平和,活出自己的精彩。”老人的话朴实无华,却满是人生智慧。采访接近尾声时,老人起身走进房间,抱出一个老旧的木箱。打开箱子,里面整整齐齐地叠着各种奖状、荣誉证书,还有一沓泛黄的老照片。“这是我当年破获大案时得的奖状,这张是和矿工们一起过年的照片……”老人一边翻着,一边缓缓讲述着背后的故事,眼神里满是怀念。“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肩上的责任,这就够了。”刘燕翘老人的一生,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却用“三要”箴言,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不平凡的风景;他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用真诚与坚守,打动着每一个听过的人。他就像一颗永不褪色的“启明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后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让“担当、责任、底线”这三个词,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