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荣静(知音识曲)
胶东九月,一场秋雨下来,天气突然就凉了。晨光不像盛夏那般炽烈,也不似深秋那样清冽。风儿带着街边草坪上刚修剪完的青草的味道,吹过窗户外的银杏树,几片枯黄的叶子簌簌从窗前落下。九月是初秋的转场,如同父母从青丝到华发的岁月。银杏叶的飘落,多像那些被讲台记录下的春夏秋冬。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且都是语文教师。父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认真教书的形象,一直深刻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他们的敬业精神与专业素养,不仅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更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是干净利索的形象和永远备不完的课。
父亲高高瘦瘦,腰板直直的。每天从家里出发时,都要穿戴整齐,在镜子前站很久,照来照去,抻一抻这儿,捋一捋那儿,即使看着很干净的衣服,父亲也要坚持用衣服刷子在衣服上从上到下刷几下。有一次,我问父亲:“你的衣服那么干净,为什么还要天天刷它?”父亲说:“当老师,要有当老师的样子,那么多学生看着呢,这是形象。”父亲还说,担心上下班路途中把鞋子弄脏了,特意放了另一双鞋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到学校后再换上。父亲用最朴实的话回答了我。我那时候刚上小学,心里认为,当教师应该都是如父亲这样帅气和干净的。长大后,我才知道,这叫“为人师表”,它不仅是外在的形象,更是内在的修养与责任的体现。
父亲这种为人师表的作风,体现了身教重于言传的深刻道理。父亲通过实际行动为我们姐弟树立了榜样,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这种习惯,已经很好地在我们姐弟身上传承下来。我从工作那天开始,每天都要把自己收拾利索再出门,当有重要场合时,更是要挑选合适的衣服和鞋子。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如果要去外地,还会多带一双鞋子,即使行李再多,也绝不慢待。穿戴整齐不仅可以增加自信,更是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父亲有备不完的课。父亲每天会在凌晨时起来备课。听母亲说,一般是从零点到四点左右。备完课后,休息一下,就去学校了。我问父亲,为何总是在夜里起来备课,父亲说:“那个时候脑子最清晰。”父亲的课备得认真,成了学校里其他同年级教师们的模板。有时候父亲回家说,其他教师总和他要备课内容,照着他的课件做参考。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里多是自豪,脸上也都是笑容。父亲认真备课,自然讲课讲得也好,生动形象,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更是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父亲从教学老师到班主任,从班主任到教研室主任,最后当上了校长。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的背后是坚持、勤奋和踏实努力,每一步的晋升都离不开他的坚守与付出。
儿时的印象里,母亲有批不完的作业和走不完的家访。母亲每天下班回家后,要先给全家人做晚饭,饭做好后,先照顾奶奶吃饭,然后自己再吃,吃完饭后收拾妥当,开始批作业。母亲每天都会从包里拿出很多学生作业本,认真地批改着每一道题,对每篇作文都要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应该描写的内容。那些在作业本上留下的红色对钩和笔迹,是母亲用心血点燃的知识火种,似彩虹横跨江面的拱桥,架起学生通往成功的路径,承载着珍贵而持久的鼓励,凝结着无声的耕耘与期待。
母亲每天风风火火地忙碌着,家访成了她的常事,哪个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了,哪个学生又调皮捣蛋犯错误了,母亲都要去找家长。家访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无论她有多累,都要坚持有问题就解决,耐心倾听家长和学生的想法,详细记录需要老师协助解决的问题。当母亲遇到家里生活困难的学生时,还会主动拿出钱来资助。资助学生读书的事,一直到我参加工作后才陆续从来看望母亲的学生口中得知。实际那时候,我们家也不富裕,家里靠父母的工资生活,还要照顾生病的奶奶。父母不舍得吃穿,只有到周末时全家才能吃上一顿包子和饺子,生活过得也很拮据,但母亲还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更加困难的学生,诠释着母亲的爱心和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母亲从当班主任到当上学校校长,一路踏实走来,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父亲母亲虽然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但在我们姐弟的学习上并没有忘记严格要求我们。我们姐弟的学习,从来不用父母辅导,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学习成绩都不错。母亲对作业页面的干净有更严格的要求,要求我们写作业时一笔一画。母亲没有讲道理,就是要求我们认真写,页面上不能修改。
记得那时候的作业本两行之间有一个细细的空行,若发现漏字了或者写错了的时候,可以加到那条细细的空行里。有一次,我把漏掉的几个字加到了里边,恰巧母亲进到我的房间,低头看了一眼我的作业本,发现我在作业本上那个空行里加了字,什么话也没说,拿起本子就把我随便加字的那页纸从本子上撕了下来。我至今还记得母亲撕那页纸时发出的声音,很刺耳,能感觉出母亲很生气。母亲很严肃地对我说:“重新写。”我不敢吱声,按照母亲的要求,重新写了一遍,然后拿给母亲看,母亲这时候才说话,母亲说:“无论写什么,都不要在本子上修改。若发现写错了,就从头另写,要保持页面干净。”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在作业本的页面上改过作业,写错了,就重写。这个习惯不仅使我的作业页面保持干净,而且一直延续到参加工作后,用到了工作上。
刚参加工作时,我在单位里做文秘,负责给领导写讲话稿、写方案、写总结,这些文案一写就要上万字,有时候达两三万字。那时候没有电脑,我总是先打草稿,然后再誊写出来。在誊写的过程中,一旦写错一个字或者写错一个标点符号,我就会把整页都撕掉,重新誊写,很多时候累得脖子疼,因为写得多了,中指也磨出了老茧,可一想到儿时母亲说的话,我就不敢怠慢。就这样,我写的文稿,不仅内容上领导满意,在字体和页面上,也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这得益于母亲从小的教育和严格要求。
父亲母亲对我们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关注。小学时,我的考试成绩总是排在全校第一名。那时候上重点中学要考试,全市一共两所重点初中,招收八个班级不到400人。我所在的小学只考上两名同学,我是其中之一。上了重点初中后,沾沾自喜的我,竟然一时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次小小的英语考试中,没有考好,母亲知道情况后,问我:“英语没考好?”母亲只这一句话,我就知道自己错了,从那以后,再不敢有侥幸心理,认真勤奋学习。在父母的监督下,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领先,直到参加工作时,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单位。在单位甚至全市的一些日常专业或者理论考试中,大都第一个交卷,且多为满分。
父亲母亲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们姐弟有严格要求,更要求我们干好工作。父亲母亲常说:“好好工作,工作第一。”我一直按照父母的要求来做,在工作上尽心尽力,年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更获得集团“突出贡献奖”的荣誉称号。
在集团举办的唯一一次“先进事迹报告会”中,整个集团1600多人,仅评选出10名“先进个人”上台演讲,我很荣幸当选,并成为10名“先进个人”中第一个上台演讲的人。在集团1600多人中,评选出5名“突出贡献奖”,我是其中之一。若要获得集团“突出贡献奖”,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满足更高的标准,而我非常幸运,能得到领导们的肯定,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得益于领导的提携和同事们的帮助外,更得益于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
父亲母亲多才多艺,他们不仅教学教得好,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样样都值得我钦佩。
我至今还收藏着父亲14岁时的工笔画,那画以细腻入微的线条勾勒出房子、山水、小路的质感和神韵。几十年来,我一直在猜想父亲是怎么做到的,一直没有答案。父亲高兴时,常常会拿起他的二胡,随意一首曲子,就能从父亲的手中传出美妙的乐章。父亲还会跳新疆舞,特别是那个动脖子的动作,很难学,我学了很多年也没学会。
母亲在学校里还兼着教音乐课,乐器、唱歌、跳舞,样样行,手风琴拿起来就拉,悠扬的旋律、轻柔的乐曲至今萦绕耳旁。母亲更是手巧,给我和妹妹做的衣裳和在衣服上绣的彩色小花,赢得了儿时伙伴们羡慕的目光。父亲母亲多才多艺,即使放到教育发达、学习机会多、条件又好的今天,也很难学会父亲母亲身上那“十八般武艺”。
在父亲母亲的晚年生活里,更是以身示范,告诉我们应珍惜幸福的生活,有质量地过好每一天。父亲母亲退休后,在家里天天读书、写文章。父亲的手稿已经堆满了他的书房。母亲去年重病了一场后,手指活动不灵活。母亲为了让手指不失去功能,坚持天天写字。重病后的母亲每天还坚持锻炼,一天能步行五六千步呢。他们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每到教师节,我总会忍不住想起他们,想起他们教学的岁月。他们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教学里,在平凡的日子里,写满了责任与温情。他们像两株沉默的蒲公英,把自己的一生,化作了滋养幼苗的养分,最后站成了守护一方土地的树。他们的爱与责任,更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随风飘散,落在更多人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
此刻,窗外的阳光正好,像极了小时候父亲穿着整齐的服装出门时的那天早晨;我仿佛又听到了母亲告诉我要认真学习的话语。父亲母亲是我的榜样,他们像两盏灯,一直照亮着我前行的路。
作者简介:
曲荣静,笔名知音识曲。喜欢远方和美好,喜欢把远方和美好变成文字。个人文集《在希望的田野上》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