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挡不住采风人前行的脚步;骄阳似火,平添了创作者几多激情。
洛阳市作协“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大型采风活动首先走进偃师,走进“最早的中国”,也走进我仰慕已久的玄奘故里。让我们再次聆听那来自大唐的钟声,去追忆13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佛学大师、旅行家、翻译家——玄奘高僧不畏艰险、西天求法,往返孤行十万里的传奇一生。
史载唐僧又称唐三藏,本姓陈,俗名祎,法名玄奘,是《西游记》中主人公唐僧的生活原型。隋开皇十年(公元600年)生于“洛州缑氏县凤凰谷陈村(今洛阳市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出身儒学世家,官宦名家之后,幼习《孝经》,爱古尚贤,珪璋特达,聪悟不群。年方8岁,能从“曾子避席”中颖悟出“今奉慈训,岂宜安坐”之惊人之语;13岁,发愿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振聋发聩,获当时负责度僧的大理寺卿郑善果青睐,叹其“风骨难得”,破例剃度为僧令人!研习佛法常常“执卷伏膺,遂忘寝食”。隋末中原大乱,名僧大德多聚蜀地,遂与其兄长捷法师往成都求学,二十岁时,于成都受具足戒,潜心佛学,声誉大著。二十二岁,沿长江东下游学,讲《摄论》、《杂心》,在江淮一带备受推崇。后云游大江南北,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六二七年(唐贞观元年)玄奘来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经论,穷尽各家学说,声誉满京师,被誉为”释门千里驹”。对于所学“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升坐复述,剖析入里,抑扬顿挫,酣畅淋漓,备尽师宗之玄妙,美闻芳声从兹发矣。学徒侧目,誉满京都,赞之“释门千里驹”,渐显一代宗师之气象。为“经有不周,义有所缺”效法先贤,誓游西方,以问所惑,以释众疑,求真精神,令人仰之。贞观元年,28岁,在多次上书皇帝不被批准的情况下,玄奘混进了逃荒觅食的饥民队伍中,一路西行,犯禁出关。
他只身“偷渡”玉门关,过五烽躲暗箭,失饮水,几度昏厥,最终靠坚强的意志穿过800里“莫贺延碛”的大漠黄沙,翻越帕米尔高原的巍巍雪山,通过西突厥控制的草原,渡过恒河后到达摩揭陀国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可谓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时年玄奘33岁。“宁可西就而死,岂归而东生”,这种不畏艰险、为法忘躯的大无畏精神,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13年,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带657部佛经,佛像7尊,150粒舍利,回到祖国,历经17载,行程5万多里,穿越138个国家,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在西域,与高昌国王结盟兄弟;在印度那烂陀寺,佛教高僧与他惺惺相惜;在印度曲女城,戒日王对他顶礼膜拜!回到长安,译经19年,共75部,1335卷,并把沿途所闻撰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传之后人;把老子《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加强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
1300年前,玄奘法师已用自己的一双脚步就丈量出中西方丝绸之路的距离,放眼今天,仍然是一部罕见的传奇!
公元664年,玄奘法师圆寂于铜川玉华寺,唐高宗为其举行国葬,上百万人为其送行。据史载:高僧玄奘最后一次经过长安城的大街,街道两侧,布满素盖、幡幢、金棺、婆沙树,凄婉的胡笳声传来,使这个初春显得肃穆悲凉……
综观玄奘一生,评价其“乘危远迈十七载独行五万里求大乘贝叶真经名震五竺巍巍法门领袖,杖策孤征超百国译经逾千卷创法相唯识正教垂范三界佼佼民族脊梁”,不为过也。
不畏艰辛,为法忘躯的玄奘精神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光芒万丈,闪烁在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天空,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玄奘是1300多年前东西方丝路上的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圣贤,让无数后人敬仰而且为之倾倒。
其次,刻苦求真,弘扬佛法,勇攀学术高峰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公元633年,34岁的玄奘到达那烂陀寺——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包括哲学、佛学、逻辑、医学、工艺、音韵等,常住僧数万,主持为印度佛教权威戒贤法师,玄奘在此潜学五年,成为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后又到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广泛参学,6年后重返那烂陀寺讲经,几乎学遍印度所有大、小乘学说,实现在国内的夙愿。公元641年,玄奘参加印度首都曲女城无遮大会,共有来自五印度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教学者高僧、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18天,无一人能予结难,名震五印,获得“大乘天”“解脱天”殊荣!他把中国文化和魅力永久留在了印度。
第三,玄奘法师爱国爱教,著书立说,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积极贡献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公元645年,西行十七年的玄奘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次年,李治(后为高宗)在长安建大慈恩寺用于贮藏自天竺带来的经像,并在寺内修建译经院,近20年共译经75部,1335卷。占唐代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其译文严谨流畅切合原意,独树一帜,被誉为“新译”。另还撰写《大唐西域记》,生动记述他亲身经过的110个国家和传闻28个国家的历史,风土,宗教信仰,山川河流,特产状况,是一部研究中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古代历史地理很有价值的著作。有一位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玄奘,重建印度史几乎是不可能的”。
圣僧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玄奘虽然离开我们已有千年,但其精神永存!新时代,新征程,弘扬玄奘精神,踔励奋发,勇毅前行,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凝望着前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题写的“玄奘故里”四个大字,圆润挺拔,方正雄健,我感慨万千,心生禅智。平和古雅、恬淡自然,大千世界,像一朵一朵不染风尘的莲花,诠释来自佛家的梵言和智慧,真令人脱尘忘俗!
望缑山山色苍黛物华天宝,临休水水波涟漪人杰地灵。
我们当从玄奘读经取经中汲取营养,从译经建宗中启迪智慧,学习他“进退由心”的大德之境,学习他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面对困境,选择坚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学习他虽无权势,也要成为命运的强者!学习他把“信念和执着”倔强到底,突出重围的气魄和胆略,学习他善良无私、向往和平、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弘扬佛法的崇高精神品格!
成功的路上,孤独、勇气、决心、信念才是你最好的战友。一旦决心下定,就要坚持到底,勇往直前。也许成功很遥远,远到你无法再多一点希望,也许成功很近,近到你只需要再坚持一步。
玄奘法师以其高深的佛学修养与智慧,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坚定不移,为法忘躯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下学而上达,以常人所不具的“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之涵养,修炼成“为人所不能为”的一代高僧,他身体力行,向世人诠释了圆满一生的最高境界,这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有诗赞曰:
九九归一诚蹈难,人生参透脱凡尘。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让我们继承和弘扬玄奘精神,去胜任生命中不同时期的每一个角色,用玄奘精神拨亮我们的心灯,厚积薄发,赢取“真经”。
作者简介:罗敬尊,又名罗敬选,男,1973年10月10日生,伊川城关罗村人,教师,洛阳市作协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工作之余,爱好文学、诗词及书法创作。
(图片: 马 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