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九月九日
寄往星辰的追思
文/王立春
当晨露在秋草尖凝结成透明的诗行,当金风掠过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壤,九月九日的晨光里,总有一种深情在心底静静流淌——那是跨越时空的凝望,是对一位伟人的深切缅怀,是从历史深处传来的、激励我们继往开来的力量。
他从韶山冲的晨雾中走来,带着湘楚大地的灵秀与坚韧。少年时的他,曾在油灯下诵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曾在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时的中国,是列强铁蹄下的疮痍,是军阀混战中的破碎,是千万百姓在苦难里挣扎的叹息。而他,像黑暗中升起的启明星,在迷茫的岁月里,用思想的火炬照亮了民族前行的方向。
还记得嘉兴南湖的红船吗?烟雨朦胧中,那艘小小的木船承载着大大的梦想。他和志同道合的战友们,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对抗着“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绝境。井冈山的翠竹记得,他带领战士们开垦荒地、挑粮上山,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坚韧,在崇山峻岭间筑起了红色的堡垒;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记得,他拄着拐杖,和战士们一起踏过冰封的江河、穿过泥泞的沼泽,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诗篇。
延安的窑洞灯光,曾照亮无数青年的心灵。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写下《实践论》《矛盾论》,用深刻的哲学思想武装着每一个革命者;他倡导“为人民服务”,让“人民”二字成为所有奋斗的出发点与归宿。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华,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指引着中国人民在艰难卓绝中坚守;当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他运筹帷幄,从西柏坡的小山村指挥着千里之外的战役,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庄严宣告。
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欢声如潮。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目光坚定地望着广场上的人民,那一刻,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屈辱的历史从此翻篇,一个崭新的中国在世界的东方昂首挺立。此后的岁月里,他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戈壁滩上,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农田里,他关注着粮食生产,让亿万百姓免于饥馑;课堂上,他倡导教育普及,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人生。他始终记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始终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头,就像他笔下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把所有的奉献都融入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中国早已换了人间。高楼大厦在城市里拔地而起,高铁动车穿梭在祖国的山河之间,“嫦娥”探月、“蛟龙”深潜、“北斗”组网,我们在科技的赛道上不断冲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亿万农民过上了好日子,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这一切,都是对他最好的告慰——他当年描绘的“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的美好愿景,正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变成现实。
站在九月九日的晨光里,我们缅怀他,不仅是因为他缔造了新中国,更因为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他教会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让我们在面对风浪时始终有底气;他教会我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他教会我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让我们在取得成就时依然能保持清醒。这种精神,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指引着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前行。
今天,我们继往开来,深知肩上的责任。时代在变,使命不变——我们要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我们要像他那样,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我们要像他那样,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我们要像他那样,胸怀天下、放眼未来,让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更加响亮。
他的丰功伟绩,早已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永载史册,永不磨灭。九月九日,秋风轻拂,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蓝天白云,仿佛在传递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把这份缅怀化作前行的力量,带着他的期望,带着民族的梦想,在新的征程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我们知道,最好的纪念,就是活成他所期望的样子,就是让他深爱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网络侵删
编 审:周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