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弦歌 赤诚永恒
——写在第41个教师节
宋增先
九月的风总带着些特别的温柔,把香樟叶上的暑气轻轻吹走,裹挟着桂花的甜香弥漫整个校园,粉笔灰在风里轻轻打转,像是把夏天没说完的话,都揉进了新学期的晨光里。我伫立窗前,凝望着东阳透过斑驳的树叶在地上洒下的一片片光影,思绪飘远到40年前我踏入师范学校时的那个秋天。
1985年,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懵懂,我走进坐落在庐山五老峰下的那座古朴的师范校园——九江市海会师范。校园不大,错落有致的几栋红砖瓦房夹杂着几栋青石瓦房掩映在山林间。校园后山上清澈见底的小溪边是我们课余最爱去的地方。新生入学典礼上,校长的话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你们是未来的教育之光,要用知识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股热流,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乡村的教育面貌。
师范的学习生活忙碌而充实。清晨,我们在校园的大树下、小溪边晨读,我们背诵古诗词、练习普通话;课堂上,老师们激情澎湃地授课,从教育理论到学科知识,每一堂课都是一场知识的盛宴。记得教授《文选》的刘老师,他讲起经典文学作品时,能把文中的人物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这些从未接触过经典名著的孩子,一下子被文学的魅力所吸引。教授生物课的兰老师经常带着我们到后山采摘各种植物制作标本,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植物,了解到许许多多植物的生长习性。尤难忘记的是我们的班主任欧阳老师亲笔所写张贴在教室里的王国维先生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时候,尽管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个中含义,我却是一知半解。如今,随着岁月的更迭,我们也已是两鬓斑白,似是终于有些明白了这里的“三境界”不仅是对学术研究过程的生动描绘,也蕴含了对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的深刻思考。
除了学习,我们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我加入了书法社团,每周跟着书法老师练习毛笔字。从最初的歪歪扭扭,到后来能写出一幅像样的作品,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坚持和专注。学校还经常组织我们到师范里的子弟小学实习,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我紧张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但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好奇和期待,我渐渐镇定下来,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的责任和使命。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的一所乡村小学任教。学校的条件很艰苦,没有任何电子设备,更无多媒体设备,只有一块破旧的黑板和几盒粉笔。但我没有丝毫抱怨,因为这就是我曾经梦想为之奋斗的地方。我用在师范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努力让每一堂课都生动有趣。我会带着孩子们在田野里上自然课,观察农作物的生长;会在教室里组织诗歌朗诵会,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看着孩子们一点点进步,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些年,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课堂,在线教育也越来越普及。但我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无论教学手段如何更新,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那就是用爱和知识去滋养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如今,已有37年教龄的我早已霜染两鬓,但每当教师节来临,收到学生们的祝福和问候时,我依然会感到无比幸福。那些曾经的学生,有的也成为了教师,传承着这份教育的火种。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坐在办公桌前,翻开当年的师范毕业纪念册,看着照片上青涩的自己,心中满是感慨。教育之路,虽有艰辛,但我从未后悔。
这个教师节,或许没有鲜花簇拥,却有满抽屉的回忆暖着心。原来最珍贵的不是实现理想的瞬间,是三十七年来,从未放下过当初的赤诚,是看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在更多人心里,开出了更美的花。这大概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一辈又一辈人捧着光,走在同一条路上,让每一颗星星,都能在自己的天空里,亮起来。
——2025年9月9日
作者简介:
宋增先,男,笔名随风,中共党员,江西九江人。《新时代诗典》签约诗人,众创诗社会员,江西省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初中语文教师,热爱文学,尤爱古典诗词、现代诗歌等。近年来,勤勉学习,笔耕不辍,励志以弘扬中华经典文化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