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湾子沟村概况及设置沿革
湾子沟的张姓一族,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 年),自洛宁县河底镇大明村迁徙而来。咸丰五年正月十五,家住大明村北上圪塔的张从礼,主持为三个儿子分家。老大和老二依旧留在老宅居住,老三则表示:“我去湾子沟种地。”于是,老三得申公携妻子贾氏及三个孩子(两男一女),一家五口迁至大明村西北五里处的湾子沟,在一座避雨窑内安了家。
此后,贾氏又诞下二子,分别为长子立宽、次子立太、三子立顺与四子立中。
彼时,湾子沟沟谷深邃,森林茂密,一片荒芜,杳无人烟。其东边紧邻大明塬,南边与大明村相接,北边和杨坟村、刘家沟村相邻。而西边则沟壑交错,沟内树木高耸入云,白日里,饿狼与野狐出没其间,山猪和豹子也时常现身。再往西五里,便是连昌河,河西岸便是杨坡村。
湾子沟自建立村落起,在行政上便隶属于大明。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其管辖权划归至杨坟村。
1956年,在向初级社以及高级社转变的过程中,湾子沟与杨坟八队同属一个生产队。
到了1962年,湾子沟成为独立的生产队,即杨坟九队,之后又被称作杨坟村第九居民组。
吾始迁祖得申公,率四子于湾子沟朝阳之地,凿窑扩洞,安家立命。彼时,公等叩石垦壤,辛勤劳作,以种植农桑为生计根本。
岁月悠悠,家族如瓜瓞绵延,薪火相继,自迁至此地,已历经八世(自十九世传至二十七世)。初迁之时,仅五口之家,发展至今,人丁已达一百有余,真可谓生生不息,兴旺昌盛。
二、家谱及世系
湾子沟的张姓家族,原本并无家谱,仅有一幅轴字。往昔,每至新春佳节,族人便会恭请轴字,郑重展挂于正厅之中,精心摆上祭品,虔诚燃上香烛,而后子孙们依次虔诚拜祭。然而,在1966年的文革时期,这幅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轴字,不幸被付之一炬,令人扼腕叹息。
1983年,在二十二代海青公与二十三代遂成公的倡议及组织下,湾子沟张姓家族再次启动修谱事宜。然而,因年代太过久远,诸多轴字资料毁于火灾,致使修谱资料严重缺失,困难重重。修谱团队凭借家中长辈的记忆,从地契文书中探寻线索,同时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广泛搜集整理相关信息。
最终,委托彦宗、红彦二人负责执笔编修,成功完成湾子沟张姓家谱(手写本)的编修工作。
时光荏苒,三十年后的2016年,彦宗从河底镇副镇长的岗位退休,随后负责编写《河底镇志》。彼时,他与红彦商议,决定在首次编修家谱的基础上,再次重修家谱,并计划刊印。
然而,家谱修成后,尚未来得及刊印,彦宗便前往周口市参加河南省地方志编写会议。会议期间,他突发脑溢血,虽经全力抢救,却未能挽回生命。
此后,从民承担起校对审阅工作,使得湾子沟张姓家谱得以印刷出版。
又过十年,到了2025年,张作民将家谱制成电子版,使其能更好地传世。
世系图
始迁祖十九世,得申公德配贾氏,生子立宽,德配王氏继配孙氏;次子立太,德配卫氏;三子立顺,德配韩氏;四子立中,德配任氏。
二十一世,立宽生子志尧,志学(志学出嗣立顺);立太生子志舜;立中生子升娃,恒娃,洋成(出继杨坟杨姓),二十一世六人。
二十二世九人姓名略
二十三世十五人。姓名略。二十四世二十一人,姓名略。
二十五世至二十七世人口尚在发展中,故未统计。

三、迁徒
自清朝咸丰五年,十九世祖得申公迁居至湾子沟。此后,得申公带领四子于湾子沟着手建立家园。当时条件艰苦,他们以荆棘为墙,篱笆为门,栖身于潮湿的窑洞之中,这般生活持续了百余年。直至上世纪末,随着人们生活逐渐迈向小康,改善居住条件成为迫切需求。
原先在沟内居住,沟深坡陡,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村民们在湾子沟北边岭上,每家都划定了一处宅基地,全村开始搬迁。经过十来年的努力,众人皆迁至新居。与此同时,杨坟村八队也有部分村民搬迁至湾子沟,两村合并,如今此地已有三百多人口。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有几户人家迁移到了外地。其中,张正武迁至四川;张书信迁往洛阳;张彦信先是迁至东宋郭村,如今居住在洛宁县城;张六德迁居至上戈;张英民与张利钢、张康康则迁居到郑州。上述几户人家的户籍,均已迁至外地。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迁居情况如下:洛宁城有五家,宜阳县城一家,洛阳市五家,三门峡市一家,郑州市三家。
四、交通及水利
湾子沟往昔尽是崎岖不平的土路。1952年,宜阳三乡至洛宁县河底镇茶坊的三茶线修通,从村东穿过,1958年实现通汽车。
2015年,村里铺上了水泥路。河底镇开往洛阳市的客车,每日早上6:30、上午12:30都会从村东大路驶过。 湾子沟向北一公里处便是洛渑公路,往东约十公里是渑淅高速公路洛宁北站口,驾车从这里上高速,一小时可抵洛阳,两个半小时便能到达郑州。
湾子沟位于大明塬西边塬头,历史上长期缺水。先祖们起初在村西一沟内的水泉取水,后来在村内打了两眼水井,才勉强满足人畜用水需求。
1967年后,水势逐渐下落,井水慢慢枯竭,人们只好到村西百十米外的深沟担水。因沟深坡陡,担一担水需两三个钟头。每逢栽红薯用水量大时,还得到大明村、刘家沟村拉水,用水难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发展。
直至2015年,村委打了深井并铺设管道,才彻底解决居民吃水用水问题。
五、文化教育
解放前,文化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绝大多数村民都是文盲。解放之后,杨坟小学得以成立,适龄儿童纷纷在此就读。然而,到了本世纪初,随着教育布局的调整,大量村级小学被撤销,杨坟小学也未能幸免。自此,村民们只能将适龄儿童送往洛宁县城或者宜阳县城求学。

六、人物及义举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洛宁县早期共产党人马时英在当地开展活动,其公开身份为城村学校的教书先生。然而,因身份意外暴露,一天夜里,敌人前来抓捕他。就在此时,有人悄悄给他通风报信,隔着窗户急切呼喊让他赶紧逃走。
马时英慌乱之中,来不及穿上衣服和鞋子,仅着裤头便仓惶逃离。清晨六七点左右,他跑到湾子沟西沟沿的田地。正巧,湾子沟村民张德志、张六德正在此处劳作,见此情形,问清缘由后,张德志赶忙脱下自己的衣服和鞋子让马时英穿上,还把干粮交给他,并为其指明逃生道路,马时英这才得以化险为夷。
1968年“文革”期间,马时英担任商丘地区宣传部长。彼时,有两名外调干部前来调查并落实相关事宜。张德志与张六德详细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随后张红彦将其整理成书面证明材料,交由这两位外调干部带走。
解放前,湾子沟位置偏远,地处僻壤。有一回,两名刀客在渑池附近绑架了一名人质,将其藏匿于湾子沟一处闲置的窑洞之中。时至半夜,刀客们人困马乏。趁着这个时机,人质设法弄断绳索,悄悄溜出窑洞,径直来到张丙双家门前。
他轻轻拍了拍大门,张丙双听到声响后起床开门。问清事情缘由,张丙双给了人质两个馍,还将其引至岭上,为他指明逃生之路,助其成功出逃。后来,此人备下厚礼,专程登门致谢,此后两人往来多年,情谊深厚。
张夫成
张夫成于1958年毕业于陕州师范。此后,他先后在杨坡等多所高中任教,始终对党的教育事业怀着赤诚忠心。在执教的几十年间,他培养的学生分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皆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近年来,村里更是人才辈出,有七八位学子考入大学,毕业后分别在法律、教育、人工智能、机械制造、医药卫生、建筑等诸多领域就业,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张彦宗
张彦宗曾先后担任杨坡乡司法助理员、党委办公室秘书以及副乡长等职务。工作中,他始终秉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态度,因而被誉为杨坡乡的“老黄牛”,多次获得省、市、县各级的嘉奖。退休后,他依旧投身工作,主持编纂《河底镇志》。
他常说:“志书不同于其他书籍,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原则,以真实为基石,既不可随意褒扬,也不许丝毫贬损,更不容许任何虚假与杜撰,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他所编写的《河底镇志》(尚未出版发行),多次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表彰。
2020年,河南省在周口召开地方志编写会议,张彦宗参会期间,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张书杰
张书杰于1967年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期间曾担任班长一职。1970年,他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不幸牺牲。因其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张书杰被追认为烈士,并荣立三等功,他的事迹与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七、湾子沟张姓坟茔
湾子沟张姓老茔在大明塬路北桑园地,始迁祖十九世得申公及儒人贾氏葬于此。二十世立宽及孺人孙氏王氏。立太及儒人卫氏,立顺及儒人韩氏,立中及儒人任氏。
二十一世志尧及儒人王氏,志学及儒人曹氏,志舜及儒人梁氏,升娃及儒人吴氏,恒娃及孺人宋氏,黑子及儒人段氏。
二十二世维明(德志)及原配张氏,丙双及儒人张氏,小双及儒人□氏,维英及儒人侯氏,六明及儒人王氏,海青原配马氏。老茔内埋葬四代十七个合葬墓:
张德志继配孺人杨氏,张永德及孺人宋氏迁坟下洼;张海青及继配孺人蒋氏迁坟三里堰;张雪明迁坟湾子沟对门南坡;张根成迁坟百一坡;张六德迁坟上戈。

作者简介:张红彦,洛宁县河底镇杨坟村人,生于1947年,高中毕业,一生务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