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双城区的一隅,德福老年公寓的木门,在二十载春秋里吱呀开合。下岗夫妻刘湘云与王会江,未持经卷,未居古刹,却以照料特殊老人的日常,在烟火气中修持最质朴的禅。从收留第一位无家可归者起,14位身体残缺或精神障困的“亲人”在此栖居,10位老人在他们的守护下,安详走完尘世最后一程——这不是刻意求佛,却是以行动践行“众生平等”的禅意,而这份纯粹的善,亦如微光聚焰,引来了世间更多温暖的回响。
2005年的秋阳里,扭秧歌的欢声中,讨饭的芬子满身泥污而来。刘湘云未曾多想,只一句“留下吧”,便为这位精神混沌、无家可归的女子,撑起了15年的遮雨檐。世人谓此举“冲动”,却不知禅心本就藏在刹那的柔软里——不问过往,不计得失,只随本心接纳每一个漂泊的灵魂。正如佛说“一念慈悲,即是道场”,这扇为芬子打开的门,此后再也未关,迎进了身无分文的残障者、被弃养的精神病人,也迎进了人间最本真的善意。
扬扬跪在地上抱住她大腿的瞬间,刘湘云便懂了“缘分”二字的深意。这个160多斤、身患多种疾病的姑娘,在养父母要将她领走时,把她当作了最后的依靠。她没算过收养会添多少麻烦,只记得扬扬依赖的眼神,便办了手续,让儿子多了个“傻姐姐”——深夜起身做一碗热饭,不是为了求回报,只是不忍见所爱之人蹙眉。8岁的大象扑进她怀里喊“妈妈”时,在场者落泪,刘湘云却知,这声呼唤不是偶然,是日复一日的照料,在孩子心里种出了“家”的根。禅语云“种善因,得善果”,她播下的是陪伴的种子,收获的便是最纯粹的信赖,而这份善念也悄然流转,让更多人看见这份坚守的重量。
赵妈临终前那句“死后连个烧纸的人都没有”,成了刘湘云心里的牵挂。十年照料,十多万元医药费,她未曾犹豫;将赵妈葬在自家墓地旁,逢年过节焚香祭奠,也不是为了“积德”,只是记得老人的遗憾,想圆一份未了的心愿。疫情寒冬里,那位艾滋病妇女腿脚发黑、无人敢近,她请来医生截肢,用秘方擦洗伤口,半年后盼得家人来接——世人怕“染病”,她却只看见“受苦的人”。这便是禅中“无分别心”:不以外貌、疾病、身份评判,只以同理心待人,便无畏亦无惧。而这份不顾自身的慈悲,终究被社会看见:越来越多爱心人士、志愿者循着这份善而来,或捐款捐物,或上门帮扶,用行动呼应着“众人拾柴”的温暖,让养老院的烟火气愈发旺盛。
深夜的走廊里,刘湘云踮脚持手电巡视的身影,是二十年未变的“修行课”。轻轻推开门,掖好老人踢开的被角,确认无人摔下床,她才安心离去——每晚两遍,从未间断。这份细碎里,藏着“当下即是圆满”的禅理:不必追求宏大的功业,把每一次擦屎擦尿、喂饭喂药都做扎实,把每一位老人的安稳都放在心上,便是对“责任”二字最好的诠释。她曾被精神障碍老人用拐杖击晕,也曾因照料老人拉伤肠子,术后七天便急着出院——不是不怕痛,只是记挂着院里的“亲人”,这份牵挂,早已超越了肉身的苦楚。而社会各界的支持,恰如为这份坚守注入的暖流,让她不必独自承担所有重负,也让老人们的日子多了更多保障。
一米七的身高,从120斤瘦到80斤;儿子的冰球奖金,也填进了养老院的开销。旁人问“值得吗”,刘湘云只说“他们是我的福气”。这不是故作豁达,而是在日复一日的付出里,悟透了“得失”的真义:失去的是钱财与精力,得到的却是老人贴脸的温暖、顶门的亲昵,是看着生命在自己照料下安稳绽放的踏实,更是无数陌生人因她而唤醒的善意。正如禅语所言“外求皆苦,内求皆安”,她不求世人夸赞,却在不经意间,让善念形成了涟漪般的回响——上千人次的爱心汇聚,让这家养老院不仅是老人的港湾,更成了世间善意流转的见证。
疫情三年,全院老人无一人感染;社会爱心的接力,让老人们吃得暖、笑得甜——这不是巧合,是善念吸引善念,是慈悲唤醒慈悲。刘湘云说“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这份“意义”,便是在烟火尘埃里,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践行慈悲的禅修,也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禅,从不在远离尘世的山林里,而在对众生的关怀里,在坚守的初心上,更在“一人行善,众人相和”的世间温情里。
七绝·赞刘湘云护老
其一
双城廿载护残霜,
不为功名只为肠。
夜巡手电光虽弱,
照得人间暖一场。
其二
收养孤贫十四双,
屎尿沾衣亦未慌。
善引群贤同助力,
慈心胜佛驻高堂。
赞刘湘云夫妇廿载护老
双城陋室驻慈光,廿载躬耕鬓染霜。
收养残孤超十数,奉亲汤药历千场。
夜巡每伴灯花瘦,昼护常沾屎尿香。
善念引得群贤助,人间至暖是担当。
作者简介:
孙成贵,笔耕不辍,退休后专注书法创作与文化公益志愿事业。现任哈尔滨滨江书画院、松滨书画苑院长,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楹联学会等多家书画组织成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当代名家艺术研究院签约艺术家,中哈爱心书画艺术联盟副主席。同时为中华志愿者协会、黑龙江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多家志愿及慈善组织成员。其文学、书法作品多见于《都市头条》《百花齐放网》等媒体。
来源 |作者
编审 |黄现
编辑 |长久
出品 |海内外文学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