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如灯 照我一生!
又至教师节,时光的风轻轻拂过记忆的扉页,那些曾为我传道授业的老师身影一一浮现。从小学的懵懂启蒙,到大学的学识拓展,他们都在我成长路上留下了印记。而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便是我的初中班主任——陈非老师。
第一次见陈老师,是在初一的历史课上。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挽着,露出的手腕上有一道浅浅的疤——后来才知道,那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留下的印记。复员后,他放下枪拿起粉笔,成了我们初中三年的班主任,也成了我人生路上的“摆渡人”。
陈老师虽不教语文,却格外看重我们的文字表达,要求我们每周至少写三篇日记、一篇周记。那时的我,总爱将日常的所见所闻、心底的所思所感诉诸笔端,把校园的晨光、放学路上的晚风、家中的琐碎温情,都细细写进日记里。没想到,我的日记总会被陈老师用红笔细细批注,在全班传阅。他常拿起我的本子对大家说:“你们看万青红的日记、周记,写得比你们的作文还生动,还用心”。
陈老师曾经告诉我:“小说就是由日记修改加工而成的。”这句话当时我似懂非懂,却因他的肯定与鼓励,愈发爱上了写作,作文也成了同学们羡慕的对象,语文老师也对我格外器重。假期里,陈老师还将自己珍藏的书籍尽数拿给我看,《红与黑》《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还有中国四大名著,每一本书都承载着他的期许。可那时的我,对外国文学兴趣不浓,没能读懂老师的良苦用心,没有认真去读那些书。如今回想起来,满心都是自责,辜负了他那份沉甸甸的关爱与期待。
初二那年中秋节,我因贪嘴吃多了消化不良而拉肚子,不得不请假在家休息两天。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陈老师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带着一位同学,风尘仆仆地从学校步行两公里来到我家看望我。他的到来,不仅让我的父母家人深受感动,更惊动了方圆十几里的街坊邻里——老师专程步行看望生病的学生,这是从未有过的事。那份突如其来的温暖与重视,让我受宠若惊,也让我深深记住了这份超越师生的关怀。
初中毕业,我考上了高中,可家里兄弟姊妹多,父亲希望我早点参加工作分担家用,便不让我继续上学。开学两周,陈老师没在学校看到我,便独自步行来到我家,询问清楚情况后,苦口婆心地劝说父亲。他一遍遍讲述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反复强调我是个有潜力的孩子,不能耽误了前程。最终,父亲被他说动,我才得以重返校园,继续追寻求学梦。
升入高中后,陈老师虽不再当我的老师,却依旧记挂着我的学习,时常问起我的学习情况,用他的方式默默督促我前行。后来我顺利考上学参加工作,仍与陈老师保持着书信往来。我们在信里谈人生、谈未来,从昔日的师生,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每当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惑,他总会在信中耐心开导,那句“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更是成了我初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至理名言,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天不遂人愿,汶川地震时,陈老师在重庆老家不幸离世。当他女儿打电话告知我这个消息时,我忍不住失声痛哭,写好的书信再也无处可寄。父亲生前总叮嘱我,有空一定要去看望陈老师,可这个简单的遗愿,我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这也成了我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如今,我仍与陈老师的子女保持着交往,想用这份情谊,弥补对老师的亏欠,也延续对他家人的关怀。我始终感恩陈老师,感恩他在我人生的关键节点,用无私的付出改变了我的命运;感恩他用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何为责任与奉献。
恩师虽已远去,但他那份无私奉献的伯乐精神,却从未离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陈老师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老师的身份,是照亮我人生道路的明灯,是改变我命运轨迹的贵人。这个教师节,我再次怀着满腔感恩与思念,追忆这位恩师。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将陈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传承下去,用自己的行动,不负他当年的教诲与期望。这份师恩,我会铭记一生,这份精神,也会在我心中永远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