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
王永标
一杯浊酒奠毛公,天下生灵凉热同。
万里江山载勋业,只身两袖是清风。
以酒为敬,以诗为碑——王永标《九月九日》诗评
王永标这首《九月九日》,以“奠毛公”为核心,借质朴凝练的语言、厚重深沉的情感,将对毛泽东同志的缅怀与敬仰,熔铸于“浊酒”“江山”“清风”等意象之中。全诗虽仅四句,却如同一方浓缩的诗碑,既颂其功,更敬其德,在简洁的篇幅里藏着千钧分量。
一、起笔见情:“一杯浊酒奠毛公”——以“俗”写“诚”的缅怀之姿
首句以“一杯浊酒”起笔,没有用“琼浆”“玉液”等华丽辞藻,却以“浊酒”的质朴,道尽最真诚的缅怀。“浊酒”是寻常百姓的饮品,它褪去了仪式的繁复,将缅怀从宏大叙事拉回到个体的情感表达——仿佛一位后辈、一位百姓,以最朴素的方式,向伟人遥寄敬意。“奠毛公”三字直抒胸臆,点明诗作主旨,“奠”字庄重而不沉重,既含追思之哀,更有敬仰之诚,为全诗奠定了“以心为祭”的情感基调。
二、承句见怀:“天下生灵凉热同”——以“民”为心的价值回响
次句“天下生灵凉热同”,是对毛泽东同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诗意诠释。“凉热同”三字,化用其“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实践——他一生所求,便是让天下百姓不再受饥寒之苦,共沐平等之暖。这句诗没有罗列具体事迹,却以“天下生灵”的广度、“凉热同”的温度,精准捕捉到伟人精神的核心:他的功绩,最终落脚于“人”的福祉;后人的缅怀,也正因这份“以民为心”的情怀,跨越时空而愈发真挚。
三、转句见功:“万里江山载勋业”——以“江山”为证的历史分量
第三句“万里江山载勋业”,将视角从“心”转向“史”,以“万里江山”这一宏大意象,承载伟人的历史功绩。“载”字用得极妙——江山不是冰冷的背景,而是鲜活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从建立新中国到奠定国家发展根基,他的勋业早已刻入山河大地,融入民族记忆。这句诗以空间的“万里”凸显功绩的“千秋”,没有堆砌形容词,却让“勋业”的分量在“江山”的映衬下,显得厚重而坚实,无需多言,自有千钧力量。
四、合句见德:“只身两袖是清风”——以“清风”为标的人格敬仰
末句“只身两袖是清风”,笔锋一转,从“功”转向“德”,颂其廉洁奉公的品格。“两袖清风”是对为官者最高的赞誉,用在此处,精准勾勒出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不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崇高形象——他手握大权,却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朴素与纯粹,“只身”二字更显这份“清风”的难能可贵: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与国家,身后留下的,唯有清正廉洁的品格与精神丰碑。这句诗是全诗的“魂”,它让“勋业”有了人格的支撑,让缅怀不仅因“功”,更因“德”——而这“清风”,正是他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全诗四句,起于“浊酒”之诚,承于“凉热”之怀,转于“江山”之功,合于“清风”之德,层层递进,情感饱满。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技巧,却以最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缅怀:对毛泽东同志的敬仰,既在他“万里江山载勋业”的历史功绩里,更在他“天下生灵凉热同”的为民初心、“只身两袖是清风”的崇高品格中。这杯“浊酒”,奠的是伟人,敬的是精神,更是一份穿越时空、始终滚烫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