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这一成语,源自明代文徵明对戴文进画作的由衷赞叹:“其笔意精妙,真可谓巧夺天工。”它原本用来形容人工技艺的精湛高超,竟能超越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展现出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无限可能。这一成语背后,蕴含着一段关于技艺追求与超越的佳话。
古代有一位名叫鲁班的木匠大师,他不仅精通木工技艺,更对自然之美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追求。一日,鲁班受命为皇宫打造一座亭台,他深知此任务非同小可,需将人工之巧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于是,他遍访名山大川,观察自然景物的形态与结构,汲取灵感。回到宫中,他运用榫卯结构,巧妙构思,未用一钉一铁,却使亭台稳固如山,且设计精巧,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仿佛自然生长而出。皇帝观后,惊叹于其技艺之高超,赞曰:“此亭之巧,真乃巧夺天工也!”自此,“巧夺天工”便成为形容技艺超凡脱俗、超越自然的代名词。
在科技飞速发展、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它不再仅仅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赞美,更是对现代科技创新、设计美学、艺术创造等各个领域卓越成就的颂扬。无论是智能手机那流畅的线条与惊艳的屏幕显示,还是现代建筑那独特的造型与巧妙的结构,亦或是当代艺术作品中那融合传统与现代、跨越时空的创意表达,都是“巧夺天工”精神的现代体现。
“巧夺天工”的思想意义在于传递了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正能量。它鼓励我们,无论身处哪个领域,都应保持对技艺的敬畏之心,对完美的执着追求。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勇于探索未知,敢于突破常规,以匠心独运的精神,创造出超越自然、超越时代的杰作。
“巧夺天工”的智慧体现在各个方面。在工作中,我们追求极致,不满足于现状,通过精心策划与周密安排,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尽善尽美。在创作中,我们跨界融合,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在生活中,我们注重品质,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与精致化,让每一个瞬间都充满美感与意义。
“巧夺天工”是对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颂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应保持对技艺的热爱与追求,以匠心独运的精神,创造出更多超越自然、超越时代的精品力作,让“巧夺天工”的智慧之光永远照耀人类文明的进程。(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