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士王子猷居山阴时,某夜忽见大雪纷飞,皎洁月光映照银装世界,他斟酒独酌间,忆起好友戴逵居剡县。酒酣耳热之际,他命仆人备船,乘夜色溯江而行。船行一夜,晨光熹微时抵达戴宅门前,他却未叩门,转身命船夫返航。旁人讶异,他淡然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则载于《世说新语·任诞》的典故,让"乘兴而来"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诗意的成语,既包含魏晋名士"重意轻形"的率真,又暗含对生命即时性的深刻体悟。
王子猷的雪夜访戴,实则是场突破功利思维的"精神远足"。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这种"无用之用"愈发显现其智慧。现代人常被KPI、OKR等量化指标裹挟,行动前必问"意义何在""回报几何",却忽略了生命本真的悸动。
某互联网大厂程序员曾分享:"每天加班到深夜,代码写到麻木,直到某天看到窗外樱花突然绽放,才惊觉自己已很久没为‘无意义’的事心动。"这种觉醒,恰是"乘兴而来"的现代回响。生命的质量不在于完成多少任务,而在于是否保持对"兴"的敏感。
神经科学为这一古老智慧提供了科学注脚。斯坦福大学fMRI实验表明,当人处于"即兴状态"时,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的连接会增强,这种"神经可塑性"能提升创造力与情绪调节能力。
硅谷创业者流行的"周五自由探索日",正是基于此原理:允许员工暂停手头项目,用24小时自由探索技术边界。某次活动中,团队即兴开发出基于语音识别的老年人关怀系统,后成为公司核心产品。这种制度设计,既保留了王子猷"兴尽而返"的洒脱,又通过组织化设计将即兴转化为创新动能。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乘兴而来"更成为对抗异化的生存策略。当算法精确计算每个人的时间价值,当"种草经济"制造无尽欲望清单,保持"乘兴"的能力愈发珍贵。北京白领李薇的实践颇具启示:她每月设定"随机体验日",可能是学习一项非遗技艺,也可能是参加陌生领域的沙龙。某次在798艺术区即兴参加的陶艺工作坊,不仅缓解了职业倦怠,更让她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无目的的行动",反而创造了意外价值。
教育领域同样需要"乘兴而来"的智慧。传统教育强调"有备而来",却可能扼杀儿童的天性。
上海某创新学校设立"失败博物馆",展出学生即兴尝试的"不完美作品":烧焦的陶器、跑偏的机器人、未完成的编程代码。通过展示"兴之所至"的创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真正的成长不在于避免失败,而在于保持即兴探索的勇气。该校学生在国际机器人竞赛中屡获佳绩,校长归因于"他们习惯了在不确定中寻找解决方案"。
公共事务领域,"乘兴而来"的理念正在重塑社会参与方式。成都某社区将废弃电话亭改造为"即兴表演站",路人可随时上台朗诵、唱歌或讲述故事。这种设计呼应了王子猷"何必见戴"的洒脱,让城市空间成为承载即兴艺术的容器。日均数百名市民参与,其中不乏外卖小哥、退休教师等普通群体。一位参与者感慨:"站在台上时,我忘了自己的身份,只记得自己是个想表达的人。"这种去功利化的参与,恰恰是现代社区治理最稀缺的资源。
"乘兴而来"的实践,在商业领域同样绽放异彩。日本茑屋书店的"生活提案师"制度颇具代表性。与传统店员不同,提案师不推销商品,而是通过观察顾客的兴趣点,即兴推荐相关书籍、音乐甚至生活用品。某位常客曾分享:"我只是随便翻看摄影集,提案师却为我搭配了一本京都旅行指南和一台胶片相机,这种即兴的关联让我发现了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无预设服务",反而创造了超高的客户粘性。
在个人成长层面,"乘兴而来"需要培养多种能力:对"兴"的觉察力——通过冥想、正念练习提升对当下感受的敏感度;对"兴"的转化力——将即时兴趣转化为持续行动,如将偶然的绘画冲动发展为系统学习;对"兴"的边界感像王子猷那样,知道何时"兴尽而返",避免陷入盲目冲动。北京心理咨询师陈琳的案例颇具启示:她通过"兴趣日记"帮助来访者记录每日即兴冲动,三个月后,多数人不仅缓解了焦虑,更找到了职业转型的方向。
从雪夜访戴到数字时代的即兴创新,"乘兴而来"始终在诠释一种生存智慧: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交织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对"兴"的敏感与尊重,既是对个体生命力的珍视,更是对社会创造力的激活。当我们学会像王子猷那样"乘兴而行",便能在生活的每个瞬间,捕捉到属于自己的诗意。或许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许是一场无目的的城市漫步,亦或许是一次即兴的深夜长谈。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刻,终将在生命中沉淀为最珍贵的记忆,证明我们曾真实地活过、感受过、创造过。(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