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元和年间,长安城外的少年李贺裹着褪色青衫,每日清晨骑着瘦驴穿行于雾霭中。他腰间锦囊随步伐轻晃,里头装着零散的诗笺——这是独创的创作仪式:见山则记"秋肌稍觉玉衣寒",遇瀑便书"石激水流声怒吼"。归家后,母亲总要在灯下清点那些字句,指尖抚过墨迹时总会叹息:"这孩子,怕是要把心都呕出来。"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记录的这个场景,与韩愈"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的诗句,在宋代《类说》中首次并置,最终于明清时期凝练为"呕心沥血"的成语。
在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杨绍波医生保存着23分钟的手术录像。87岁心梗老人在导管室的无影灯下重获新生,三个支架的精准定位创下该院高龄患者介入治疗的新纪录。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中国千万间实验室、手术室、工作室上演:科研人员用液氮冷却的咖啡杯见证数据突破,教师用自编的AR教材点亮学生眼里的光,社区工作者把政策条文翻译成方言短视频。他们懂得真正的"呕心沥血"不是与时光硬碰硬的消耗战,而是让智慧成为放大器,把个体的心血转化为时代的增量。
从长安城的锦囊到深圳湾的代码,从敦煌壁画的临摹本到元宇宙的数字藏品,这个成语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清代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书成后泪尽而逝,脂砚斋批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恰是成语精神在文学史上的延续。今天的北斗卫星总设计师谢军说:"我们不是在造星星,是在给子孙后代写情书。"当每个领域的奋斗者都成为"造星者",整个民族便拥有了照亮未来的星群。
这种热忱早已超越个人荣辱,成为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敦煌研究院用"数字敦煌"技术让千年飞天在云端永生,非遗传承人将苏绣针法输入AI模型绣出精密丝理,这些现代"苦吟者"在传统土壤里嫁接创新枝桠。他们用科技延长手臂,以协作放大能量,让呕心沥血不再是孤独的苦役,而是集体智慧的交响。正如李贺27岁早逝时未完成的240首诗,今天正被新一代创作者用多媒体艺术重新诠释,那些墨迹与泪痕,终在时光中化作文明的刻度。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