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源自《孟子·尽心下》中的一句“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原意指的是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其中“脍”是细切的肉,“炙”则是烤肉,两者皆是古代宴席上的佳肴,令人回味无穷。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一成语逐渐超越了味觉的范畴,成为赞美优秀诗文或事物广受赞誉、传颂不衰的代名词。
追溯其历史渊源,我们不难发现“脍炙人口”背后的趣味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曾参以学识渊博和厨艺高超著称。一次宴会上,他精心准备的“脍”与“炙”两道菜,让宾客们赞不绝口,纷纷称其为“脍炙人口”。从此,这一成语便与美食紧密相连,并逐渐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容那些广受喜爱、流传久远的作品。
在当今社会,“脍炙人口”的含义更加丰富多元。它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赞美,更成为了一种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象征。无论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还是网络热词,只要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都能够被称为“脍炙人口”。莫言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其多部作品如《红高粱家族》、《蛙》等,堪称当代文学的“脍炙人口”之作。电影《流浪地球》以其宏大的叙事格局和震撼的视觉效果,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其主题曲《带着地球去流浪》也广为传唱,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此外,网络热词如“正能量”、“逆袭”等,因其积极向上的内涵和广泛的传播力,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现代词汇,激励着无数人积极面对生活,勇往直前。“脍炙人口”的思想意义在于,它强调了优秀作品或言论的普遍价值和持久魅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浩如烟海,但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寥寥无几。而“脍炙人口”的作品或言论,正是那些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触动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人们内心柔软部分的珍贵存在。它们不仅传递了正能量,激发了人们的共鸣与思考,更在无形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日常应用中,“脍炙人口”这一成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文学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打磨作品,力求创作出能够触动读者心灵、引发共鸣的佳作,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社交媒体用户可以分享那些具有正能量、能够激励人心的内容,如励志故事、感人瞬间等,让这些内容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成为“脍炙人口”的网络热点。公共演讲者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具体案例,讲述那些能够引起听众共鸣的故事或观点,使演讲内容深入人心,成为“脍炙人口”的演讲。教育者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让优秀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脍炙人口”这一成语从最初的味觉盛宴到如今的精神共鸣,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与向往。继续传承与发扬这一成语的精髓,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让文化之光照亮人心,温暖世界。(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