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源自《左传·襄公十一年》的深刻警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意指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这些就要有所准备,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深远的战略眼光,将这一理念融入国家治理之中。当时郑国虽处相对和平,但子产深知周边列强环伺,内部社会矛盾亦如暗流涌动。他不仅加强城防、整饬军备,更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根基,在民间大力推行教育,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与道德水准。常对臣民言:身处太平不可忘战,居于安乐当思危难。这种前瞻性思维,使郑国在春秋乱世中得以保持长治久安,更让居安思危从一句警言升华为治国安邦的智慧结晶。
这一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国家安全的范畴,更成为个人生存发展的战略思维与生活态度。在享受安定生活的同时,我们需以更开阔的视野预见未来,以更积极的姿态准备应对不确定性,让忧患意识成为推动进步的内生动力。
在科技迭代与社会变革加速的今天,拥有居安思危意识的人往往能更敏锐地捕捉环境变化的脉搏。他们不满足于既有成就,持续更新知识体系,在职业发展中预留转型空间,在技术浪潮中把握先机。对企业而言,这种思维体现为稳定期的创新突破——正如华为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始终保持领先,正是得益于长期坚持的技术研发投入与全球化战略布局,即便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依然能以技术储备与市场洞察化解风险,实现稳健发展。
对个体而言,居安思危更是一种自我超越的驱动力。通过持续学习拓展能力边界,通过经验积累构建认知优势,通过人脉拓展打开发展维度,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始终保持竞争力。这种意识不是消极的防范,而是积极的成长——就像为航船配备双引擎,既享受当下航行的平稳,又为应对风浪储备足够动能。
将这种智慧融入日常生活,需要构建系统性的应对机制。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如同为生活做体检:每月梳理财务状况确保经济安全,每季度评估职业路径及时调整方向,每年复盘人际关系与能力短板。持续学习则是永不停歇的引擎升级,利用碎片时间参与线上课程、阅读专业文献、参加行业论坛,让知识储备始终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
在风险防范层面,建立应急储备如同为生活构筑安全网。家庭中准备包含基础物资的应急包,财务上保留3-6个月的生活储备金,职业规划中培养跨领域技能,这些看似保守的举措,实则是在不确定世界中把握主动权的智慧。而多元化投资与职业选择,则如同将鸡蛋分置不同篮子,通过行业、地域、形式的分散降低系统性风险,让发展之路更具韧性。
居安思危是现代人穿越周期的指南针。真正的安定不是规避变化,而是在变化中保持定力;不是消除风险,而是在风险中培育应对能力。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不确定性,以更扎实的准备迎接挑战,便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稳舵前行,驶向更辽阔的未来。(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