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血偈
秋妃指如鹰爪,掐得新帝面色青紫。李石欲扑救,却被无形气墙弹开——那老妇周身竟流转着《推背图》卦象光影!
"三十七年了..."秋妃痴迷地凝视父石,"永贞元年,王叔文先生以推背图秘卷示我,言'屯卦现世之日,女子可掌乾坤'。"她突然扯开衣襟,心口处赫然烙着"屯"卦焦痕,"宦官们将我推入枯井时,是袁天罡残魂引我入反兆阁!"
阿无腕间残铃突然嗡鸣,父石中冲出太子虚影抱住秋妃:"阿秋!何必执念至此?"
"执念?"秋妃尖笑震落宫钗,"当年你镇煞而死,肃宗却诬你勾结安禄山!我忍辱入反兆阁,就是要用这《推背图》谶语改写天道!"她猛地将父石按入新帝心口,"块然一石谓他人父——今日便让这婴孩认你为父!"
新帝啼哭骤止,周身浮现二十八道黑气。秋妃狂笑:"看啊!二十八州煞气归位,从此唐室血脉尽化..."
话音戛然而止。她低头看见玉珏穿透自己胸膛,李石双手握珏颤抖:"祖父说...玉珏专诛悖道之人。"
秋妃踉跄倒地,父石自她手中滚落。新帝心口的黑气突然倒灌入她七窍,她在地上扭曲成卦象形状,嘶声念出最后谶语:
"系铃...自解铃...父亡子...亦死..."
地宫顶壁轰然塌陷,阳光如利剑刺入。李石抱起新帝时,听见秋妃弥留之叹:"小心...宫中多口之人..."
---
第七章 宫痂
重回地面时,长安竟已过去三月。
神策军大将杜惊亲自迎驾,言称秋妃乃妖人幻化,真身早已殉葬顺陵。李石被封为钦天监少卿,阿无却被迫藏身暗处——反兆阁余孽仍在追杀"叛铃"。
深夜里,李石独闯大明宫废墟。秋妃临死所指"多口之人"令他不安,他想起鬼市老妪烹煮的茶釜中,那半张人面额角有宦官特有的鱼尾纹。
断柱间忽闻私语声。两个小太监正在烧纸钱:"高公公显灵啊...那秋妃余孽竟敢伤您转世..."
李石屏息靠近,见纸钱上写着"高力士"名讳。年轻太监颤声道:"当年肃宗命高公修改推背图谶语,本说好共享江山,谁知..."
年长太监突然掐住他喉咙:"多口!你想学秋妃死无全尸?"
寒光闪过,年轻太监喉间插着半支金簪——与杀阁主那支一模一样!李石疾退时踩断枯枝,年长太监猛然回头,面皮竟如蜡油融化:
"又一个读谶人..."
无数宦官从阴影中浮现,袍下伸出锁链缠住李石。年长太监拾起父石轻笑:"可知'反兆多口'的真意?反兆阁从来都是宦官执掌,袁氏子孙不过傀儡!"
锁链绞紧之际,阿无的铃声响彻废墟。宦官们突然跪地哀嚎,他们的影子在月光下扭曲成骷髅形状——原来皆是天宝年间殉葬的宦官怨灵!
阿无自檐角跃下,腕间血玉灼灼:"高力士,还不现形!"
年长太监发出苍老狂笑,面皮彻底脱落,露出焦黑颅骨:"镇魂铃...你终究来了。"
---
第八章 铃髓
"安禄山献媚时,我在;马嵬坡缢妃时,我在;太子镇煞时,我亦在。"高力士颅骨开合,发出陶器相击之声,"推背图从来都是宦官治国之宝!"
他挥袖召出《推背图》真本,纸页间浮现血色谶文:"肃宗改'父亡子死'为'父亡子亦死',就是要让太子永世不得超生!"
阿无突然泪流满面:"所以你在镇魂铃中掺入太子心头血,让我这守铃人永受噬心之痛?"
"傻铃儿..."高力士骨指抚过她脸庞,"你本就是太子精血所化,我养你百年,只为今日解铃!"
父石突然飞入推背图,纸页间显现新谶:
"系铃自解铃,须以血铃融父石,饮于李氏子嗣。"
李石玉珏骤然发烫,祖父遗言在耳畔炸响:"玉珏合石日,唐土非唐土——原来是要以我血脉解咒!"
高力士骨爪疾抓新帝,阿无却抢先扑向父石。血玉铃铛彻底崩碎,她化作赤光注入石中,石上传出她最后叹息:"公子...勿忘终南雷雨夜..."
父石裂开,涌出滔天黑气。高力士狂喜扑向石心:"煞气归我了!"
黑气却突然倒卷,将他颅骨碾成齑粉。太子虚影自石中升起,轻抱阿无所化赤光:"够了...这百年闹剧。"
他望向李石:"守陵人,可愿助唐室最后一程?"
---
第九章 无主
太子执父石点向大明宫地基。二十八道黑气自各地涌来,竟化作二十八面玄旗插遍长安。
"肃宗窃取的岂止江山。"太子虚影渐淡,"他用推背图抽干二十八州地脉,唐土早已非唐土..."
玄旗处升起光柱,空中浮现山河幻影。李石看见黄河断流、秦岭枯秃——原来安史之乱后所有天灾,皆是地脉枯竭之兆!
"解铃之法从来都在谶外。"太子将父石按入李石心口,"以守陵人血脉为引,父石为媒,重续地脉。"
钻心剧痛中,李石看见阿无的记忆:终南山雷暴夜,是她引他找到父石;荒宅相遇,是她刻意唤醒石中戾魄;就连鬼市老妪,亦是她用残铃幻化...
"阿无早知道需牺牲自己..."李石喃喃间,父石已与玉珏融合。
新帝突然啼哭,心口飞出金色血流贯入父石。太子微笑:"这孩子竟自愿献出真龙血脉...从此唐室再无帝王,但山河可续。"
金光爆射时,李石听见阿无最后耳语:"系铃解铃皆是我...公子,好好看这人间..."
---
第十章 归屯
三月后,长安城飘起细雪。
杜惊率百官跪在玄武门前,手中捧着的不是玉玺,而是一块镶嵌玉珏的黑石。李石白袍立于城楼,父石在他心口灼灼生辉。
"自今日起,废帝王制,立山河盟。"他挥袖间,二十八道地脉光柱冲霄而起,"推背图谶语终章:归屯于民,天下共治。"
雪中有银铃轻响。李石蓦然回首,见个小女孩握着残铃跑过街角,腕间一点红痣与阿无一般无二。
他轻笑抚心口父石,石中传来阿无遥远的回应。
远处终南山巅,雷光再起。
(第十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进一步深造。其多篇军人题材诗词荣获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获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七律-咏寒门志士》在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汉墨风雅兰亭杯”中获榜眼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已超三千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与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胡成智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