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展恩华
孝直镇付庄村,地处平阴县最南端,是汇河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
据《付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有付氏迁此立村,取名付家庄,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数百年来,许多人和事都尘封于历史的长河。但,乾隆年间,付庄村亓九功、亓九叙兄弟双双考中武举、武进士, “兄弟双进士”的佳话却名垂史册。
嘉庆《平阴县志》载:亓九功,乾隆己卯(1759年)举人,庚辰(1760年)进士,授福建督标左营守备,升台湾淡水都司(清绿营兵军官,秩四品),后授直隶天津镇标左营游击(清代武官名,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
亓九叙,乾隆己酉(1765年)举人,己丑(1769年)进士,担任蓝翎侍卫,乾清门行走,授贵州新添营都司,提长坝营游击,推升广东督标右营参将。因功提三江口副将,到任七月,即升四川建昌总兵。调福建建宁总兵(官衔正二品),又调江南苏松总兵。
“双星”的升空,改变不了付庄村人被压迫、被奴役的社会地位和艰难困苦、日不聊生的生活窘境。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付庄村人的日子才得到改观。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付庄村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全村220户、887人,土地2300亩。一无区位优势,二无特色优势,三无公共积累。村庄老破旧,人心散,村风乱,村集体背负着几百万的外债,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三无”牌“穷村子”。
穷,别说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百姓穷得甚至连水都吃不上。当时,有句顺口溜:“付庄人,真不善,拉着水桶到处转。既没水,又断电,百姓靠着天吃饭”。人穷生乱,偷偷摸摸、骂人打架就成了村里人的家常便饭。
这样的村,村干部不好干,谁都干不好,谁都不愿干。
1998年,亓明轩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自此,开始了付庄村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经过二十七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村庄脱胎换骨式的美丽嬗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庄要想又快又好地发展,村“两委”班子不能软。亓明轩坚持党建引领,让党员亮身份、忆初心,将责任和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形成了“身行正、心浩然、敢为先、克艰难、存敬畏、民在前、肯吃亏、做奉献”的付庄精神。
治穷先治乱,致富先治愚。他实施“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战略来治村。但无论怎么“治”,都会伤及别人利益。在治村的过程中,亓明轩难免会“引火烧身”。
1999年春天,亓明轩在自家承包地上栽种的200余棵杨树,遭人在夜里全部砍断。他又重新栽上新树苗,又被砍得一株不剩。他家的两个温室大棚,饲养了上千只肉鸡,被人投了毒。看着地上横七竖八的死鸡,妻子哭着说:“这书记咱不干了。不缺吃,不缺穿,干么要受这样的窝囊气!”
亓明轩一遍遍的扪心自问:咱当初入党为了什么?咱可是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啊!说不干就不干,置群众利益于不顾,还算得上一个党员吗?比起当年牺牲的革命烈士来,受点气,遭点损失又算得了什么?
亓明轩下定决心做足“变”的大文章。
让乱子窝变得风清气正。为了弘扬正气,打击邪风,亓明轩大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户”“诚信经营人”“最美退伍军人”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共同营造崇德向善新风尚。对屡教不改者该拘留的拘留,该处罚的处罚。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个文明有序、风清气正的付庄村就呈现在世人面前。
让穷窝子变得物阜民丰。得民心者得天心。而要得民心,就必须为老百姓做实事、干好事,解民忧,除民难。
亓明轩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百姓吃上自来水。没有钱,他让妻子向她当煤矿工人的娘家哥借。还不够,就卖掉自家的猪和粮食。东拼西凑,还差1万多块钱。最后在党员付朝胜的鼎力相助下,完成了打井配套。群众第一次吃上自来水,喝进嘴里,甜在心里。
后来,全县第一个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落户付庄。又在短短几年内,新打机井11眼,彻底解决了群众吃水、用水难问题。
2010年,亓明轩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建大棚、建新社区、建合作社。特别是 “三社并举,三个盘活”,让付庄村蹚出了一条推动农村改革、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所谓“三社并举”,就是以党支部为核心,以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为中心,成立由党支部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社区劳务股份合作社。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合作社发展新产业,新产业促进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从而实现“1+1+1>3”的叠加效应。
这个“叠加效应”,就是“三个盘活”。
一是盘活了“地”。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旧村搬迁,土地复垦。这一举措,腾出了300亩耕地,外加原有的2000亩耕地,全部加入村集体成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二是盘活了“钱”。村民通过以地入股、以租入股、以钱入股等形式,集体所有权、村民承包权、业主经营权三权分治,又三家受益。村企、村社联营发展良种8000亩、设施蔬菜1000亩,实现了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村民得以连年分红。
三是盘活了“人”。劳务合作社,让村民化身“股东+产业工人”,一方面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一方面解决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用工荒问题,每年带动800余群众就业,实现增收2100余万元。
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付庄村创新“三社并举、五治融合”基层治理与发展新模式,闯出了一条农村改革创新的新路子。其发展经验成为山东省农村地方改革的典型,被中央改革办列为地方改革案例。
让老旧村庄变成新型社区。2014年下半年,付庄村社区建设如期完工。2015年春节前夕,村民全部搬入了配套设施齐全、时代气息浓厚的新型社区,实现了“村民变市民”人生转型。
让“软肋”变成“软实力”。当下,青年人都进了城,农村留下大都的是“993861部队”,这种现象同样是付庄村的“软肋”。亓明轩坚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聚人,采取有效措施,吸纳35岁以下的青年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引进东润公司、翠河玫瑰、庆亮家庭农场等产业经营型人才20余人。建设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科研楼一座,引进中科院院士1人、省农科院研究员4人、农业科技特派员22人。同时,组织本村在外返乡人员、退役士兵、大学生等,共建物流和电商平台。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提升了付庄村的软实力。
让平常农区变成靓丽景区。为发展高效农业,付庄村还引进了东润种业,搞起高产实验田。2022年小麦、玉米测产均获济南市第一名。科研加持梦想,亓明轩雄心勃勃:“以前讲吨粮田,近几年提出吨半粮,现在我们要向亩产两吨粮迈进。”
亓明轩还有更远大的目标:让农区变景区、让田园变公园、让劳动变运动。2020年,全力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该村利用废弃的塘坝,建设的总占地面积20亩、蓄水量30000立方的皇山特色水产休闲园,该园足以承办国家级专业钓鱼赛事。
让百姓家园变成幸福乐园。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村里建成了为民服务大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丰富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回乡大学生志愿者……一支支队伍的文明实践在付庄村处处可见。政策理论说唱、道德文化讲座、环境整治、文明户评选、安全教育、邻里互助……一系列主题活动,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之风吹进了付庄村百姓的心坎里。
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亓明轩被称为“新时代农村变革的魔术师”,凭着特具的“魔法”,他把当年的一个“乱子窝”“穷村子”变成了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先后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省齐鲁乡村之星”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25年,付庄村继省级文明村之后,又荣获“全国文明村”的盛誉。
楼房整齐漂亮,道路宽敞美丽,绿化郁郁葱葱,文化广场主题鲜明,特色产业硕果累累,山川田畴景色如画,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如今的付庄村,仿佛一颗璀璨明珠,熠熠闪耀在鲁西大地上。
作者简介:展恩华,中共党员,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平阴县作家协会主席,平阴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以文学创作和地方文化研究。其家庭曾获2017年“山东省十大最美书香家庭”称号。出版多部文学作品,涵盖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及小说等体裁,包括散文集《精神家园的守望》《草庐漫话》《生命的圣宴》。诗集《平阴吟赞》。报告文学《大地为鉴》(合著,获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羌山见证》《铸梦》。长篇小说《梅庄旧事》(获济南市第八届、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