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四字,历经千年淬炼,犹如熔炉中锻造的青铜利剑,承载着中华文明对勇毅精神的崇高礼赞,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生命力。其雏形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荀子《议兵》篇中的“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彼时,它是对盲目冒险行为的深刻警示,告诫世人勿以血肉之躯对抗自然之威。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一成语逐渐挣脱了原有的消极色彩,转化为对忠勇精神的颂扬。
至西汉晁错《言兵事疏》中的“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成语开始焕发新的光彩,成为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忠勇宣言。而真正让“赴汤蹈火”定型并广为流传的,则是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幕府中的一场忠义博弈。建安四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天下局势动荡不安。面对此景,刘表却选择持中立态度,谋士韩嵩挺身而出,以“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的慷慨誓言,主动请缨赴许昌探察曹操虚实。这番表态,不仅彰显了韩嵩的忠勇与决绝,更被《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傅子》完整收录,标志着“赴汤蹈火”正式成为表达决绝忠心的四字格成语,流传千古。
“赴汤蹈火”的语义演变,是一部生动的精神蜕变史。从荀子笔下“入水火必焦没”的物理警示,到韩嵩“死无辞也”的道德宣言,再到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狂顾顿缨,赴汤蹈火”的精神自白,成语完成了一次次华丽的转身。它不再局限于战场拼杀的英勇场景,而是升华为士人阶层“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责任伦理,以及普通百姓面对危难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勇气象征。这种精神,在南宋岳飞“精忠报国”的战旗上燃烧,在程婴救孤的隐忍中沉淀,最终汇聚成鲁迅笔下的“中国脊梁”,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图腾。
在当代社会,“赴汤蹈火”的精神不再局限于古代战场的忠勇表现,而是被赋予了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内涵。当消防员面对熊熊烈火,毅然决然地逆行而上,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时,他们便是新时代的“赴汤蹈火”者;当医护人员面对肆虐的疫情,主动请缨,直面病毒,用专业和勇气守护人民健康时,他们同样是在践行“赴汤蹈火”的精神。这些行为,不仅是对成语字面意义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中华民族勇毅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赴汤蹈火”的精神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奋斗者身上。无论是科研工作者为了突破技术瓶颈,夜以继日地钻研探索;还是创业者为了实现梦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亦或是普通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积极应对挑战,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赴汤蹈火”的深刻内涵。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为“赴汤蹈火”的精神提供了科学依据。面对极端危险和挑战时,人类大脑的前额叶皮层会激活一种特殊的神经机制,这种机制能够抑制恐惧情绪,激发勇气和决断力。同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也会增加,进一步增强个体的冒险精神和应对能力。这些生理变化,正是“赴汤蹈火”精神在神经层面的体现。
实证研究也表明,具有“赴汤蹈火”精神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能够表现出更高的坚韧性和创造力。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能够在逆境中寻找到突破点和机遇。这种精神特质,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和成功,更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赴汤蹈火”,这四个字是时代的强音。它穿越千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每一代人勇往直前、无畏无惧。在当代社会,“赴汤蹈火”的精神依然是人们面对挑战、追求梦想的强大动力。(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