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公守法”这一成语,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国名将赵奢的传奇故事。战国时期,赵奢初为赵国征收田赋的小吏,他以公正无私、严格执法而闻名。一次,平原君赵胜的家臣拒不缴纳田赋,赵奢毫不畏惧,依法斩杀了九名违法家臣。平原君得知后大怒,欲治赵奢之罪。赵奢坦然陈词:“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平原君听后,深感其忠直与智慧,不仅未治其罪,反而向赵王推荐赵奢,使其得以重用。赵奢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奉公守法”的深刻内涵,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原则,不因权势而妥协,以大局为重,通过公正执法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
在当今社会,“奉公守法”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它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简单遵守,更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担当。在信息透明化、法治健全化的今天,“奉公守法”要求个体在尊重法律框架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社会公正与和谐。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意义。
“奉公守法”在职场上表现为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一位优秀的员工,不仅要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更要在品德上坚守底线,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积极维护公司形象和利益。比如,某科技公司在研发新产品时,严格遵守国家关于数据保护和隐私安全的法律法规,主动采用加密技术保护用户数据,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规范、安全的方向发展。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企业对法律的尊重,更展现了其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担当,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奉公守法”在家庭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现为遵守家庭规矩和道德规范,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和感受,不搞特权和独断专行。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个成员都能自觉遵守家庭规矩,尊重彼此的权利和尊严,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不溺爱,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奉公守法”在社会交往中表现为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进行欺诈和伤害行为。一个具备“奉公守法”精神的公民,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一位普通市民在发现小区内有违章建筑时,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而是主动向相关部门举报,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但他坚持认为维护公共利益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最终,违章建筑被拆除,小区环境得到了改善,这位市民的行为也赢得了邻里的赞誉。
“奉公守法”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体现。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它要求个体具备高度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种精神,能够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促进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奉公守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提醒人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要坚守原则、勇于担当,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美好的社会。(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