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无私”一词,源自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其最早可追溯至《吕氏春秋·去私》中的智慧箴言:“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此言以天地日月为喻,阐述了自然界无私运行的至理,后逐渐凝练为形容人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崇高品德。这一成语,承载着古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指引后人行为的明灯。
春秋时期,晋国贤臣祁黄羊的故事,便是“大公无私”精神的生动诠释。一次,晋平公询问谁可担任南阳县令,祁黄羊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面对晋平公的惊讶,祁黄羊坦然回应:“您问的是谁适合当县令,又没问我的仇人是谁。”解狐到任后,果然政绩卓著,百姓交口称赞。另一次,当被问及谁可胜任法官一职时,祁黄羊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面对质疑,他依然坚定:“您问的是谁能胜任法官,又没问我的儿子是谁。”祁午上任后,同样以公正严明著称,赢得了民众的信赖。祁黄羊的两次推荐,无一不体现出他超越个人情感,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境界,这正是“大公无私”精神的最好注脚。
步入现代社会,“大公无私”的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它不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成为推动社会公正、促进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力量。在反腐倡廉的斗争中,“大公无私”是公职人员廉洁自律的基石,它要求人们在使用权力时,必须时刻铭记公心,不为私利所惑,确保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在科技创新领域,“大公无私”则体现为开放共享的合作精神,鼓励科研人员打破壁垒,共享数据、技术和创新思路,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日常应用中,“大公无私”的精神同样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在职场上,它要求管理者在决策时保持公正透明,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在社会交往中,它鼓励人们以公正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不利用职权或地位优势谋取私利,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在家庭生活中,它倡导平等对待每一位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和责任,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大公无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追求,更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要超越个人利益,考虑更广泛的社会福祉。让我们携手传承这一宝贵精神,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美好的社会。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