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堂管理随笔
◎红榜作家 谷忠瑛 *白族

由邓飞先生联合500名记者、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旨在帮助改变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摄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第一所免费午餐项目学校率先在贵州省黔西县沙坝小学开餐,当天169名小学生尝到了热气腾腾的午餐,2012年5月25日又新增了“营养早餐”项目,且把“免费午餐”与“营养早餐”的享受,纳入到政府和民间基金项目合作的新模式,为此,项目学校的“食堂主管”这一新岗位也就应运而生,截止今天已经整整十个年头。
我是2021年8月从张金华老师手里接管学校食堂主管工作的,金华兄又是2019年5月从陈德才老师手里接管的,我们三位同志都是在离退休倒计时三两年的时间段里,学校任命的“老主管”。活跃在女人堆里的“老主管”们,几乎都有一个刻在脑海里的共同警示铭:安全责任重泰山,清正廉洁是底线。
一
德才哥年长我五岁,他大概在五十岁就开始秃顶了,油光发亮的脑袋上仅从左耳到右耳才有半圈头发,如同女人的一把黑围梳围戴在他后脑勺上,形成一种独特的发型,自从当上走马镇中心小学的食堂“老主管”后,在十几号厨师阿姨堆里,他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和言谈举止,经常戴着一顶绿色戳戳帽子,把他脑袋上的“地中海”遮挡得严严实实,一米六的小个子打扮得笔挺笔挺的,厨师阿姨也常常红着脸夸他有气质;帅呆哒!他一般听到这话时总是一脸严肃但又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表情:“老也老哒,还么得帅不帅的”,然后低着头藏着绯红的脸庞笑眯眯地走开,躲在一个无人的地方尽可能地享受这种被人欣赏的感觉。当然,德才哥在厨房收菜时,有时厨师阿姨也会凑到一起,望着他头上的绿戳戳帽子笑而不语——这么忌讳的话题作为一群过来女人,谁都不会一语道破.....德才哥当然能从她们异样的表情和笑声中揣摩出这群厨娘们的意思,几天后就把绿色戳戳帽换成灰色戳戳帽,紧紧地框在自己的头上,就是在炎热的三伏天也没见他有个闪闪发光的秃头形象。
其实德才哥教学和管学生都是驾轻就熟的一把好手,与每个不同的学生都相处得相得益彰,他给家长学生的感觉就是一位严管厚爱的师者,再调皮的学生就是甩手给他一耳瓜子,家长和学生也会理解为:打是爱骂是亲,不打不管就变坏的金科玉侓,但因学校工作的硬性需要,他不得不在最后要退休的两年时间里转岗去当食堂的“老主管”。
去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领略不一样的风景,这是德才哥平生的第二个工作岗位,也是他最后的一个工作岗位。必须抓住最后工作时段的尾巴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当食堂主管的两年时间里,为对一千多名师生食材安全负责,他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作,先后制定了看、问、闻、切的工作方法,在收购供货商食材过程中,四个环节他一个都不马虎,一是对整个食材用肉眼先仔细观察一遍,凭他的直观经验去发现蛛丝马迹,只要有一丁点不合格就要求必须更换,搞得供货商常常对他嘟嘴翻白银,还常常背后骂他:“陈秃头硬是鸡蛋里挑骨头,专门为难我们,”在朦胧的压迫感中让德才哥更加坚定自己的坚持:一千多人的安全如果出了问题谁还会在意我的去留,瘠人肥己的事我就是不干;供货商记恨他又虚他,二是询问进货渠道及来源;三是对肉类食材近距离用鼻孔闻一闻,只要稍有异味他就拒收;四是把“大个子”食材(南瓜、冬瓜)用刀切开,看是不是表里如一,以上四步骤全部过关后才能开秤收菜。
在德才哥的两年硬性坚持中,虽然遭到某些人的责骂与威胁,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一以贯之的原则立场,确保了师生的绝对安全,也顺利地走完了退休前的最后“一公里”。
2019年5月,德才哥光荣退休,在师生欢送大会上他望着千多名师生老泪纵横,哽咽地向全体师生朗诵了他的:《七绝 却不再我少年魂》,迄今我还记得他依依惜别,感慨万千的这首诗:
悠悠数载总关情,
佝身还愿花间耕。
为何只许春回去,
却不再我少年魂。
二
2019年5月德才哥的退休之日就是张金华老兄的转岗上任之时,这位八十年代就进入教育系统的银发老哥,虽然从教三十多年,他和大多数农村教师一样,自始至终在圆点徘徊,与一群鼻涕娃朝夕相处,也没有演绎任何传奇故事,在退休只有两年的时间段里,突然转岗当食堂“老主管”,他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忐忑和不愿意,老校长莫玉红与他的一席促膝长谈,犹如一丝清风,拂去了他心头的愁怅,找到心灵的慰藉,让他看到了夕阳西下的诗和远方。
金华兄虽然不苟言笑,古板木讷,但他非常注重一点一滴的细节,在复杂的事物里孕育着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尤其他时髦的麻麻头,得体的西装革履,总能占据阿姨厨师们的心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渐渐得心应手,他烹、炸、蒸、煮特别出色,馒头包子也做得有模有样,还对菜谱别有研究和发现,对蔬菜合理搭配堪称一绝,蒸炒出来的食材,那是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不仅成为厨娘们心中的才圣还是一位超级厨男。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更好的服务师生,他精打细算,整合资源,节约资金,亲自当师傅(校外请师傅要钱)手把手教厨娘们揉面团,赶包皮、制煲汤、发馒头蒸包子,肩并肩在下班路上交流工作,膝挨膝地坐在长凳上总结经验,和厨娘们的关系十分融洽,几乎融洽到被人误解的程度,有人曾开玩笑说:“老张这几年在返老还童,走桃花运哒”,无能别人怎么说,他知道这只是工作,并不是行鱼水之欢,也绝不会愧于自己的灵魂,亵渎自己的职业道德,他习惯大智若愚,用沉默和忍让对付爱嚼舌根的人,因为他懂得:呆到极致是深沉,蠢到深处自然萌。
金华兄经常到菜市场了解行情,尽量压低价格,做到能少一分是一分,还指导厨师阿姨们就地取材,将蒜头、葱果、姜、辣椒做成调料和蘸酱,把用从鲜肉中剔出来的大骨(一般都是当垃圾填埋),熬煮成粘稠的大骨汤,加木耳、银耳等制作成清淡的泡汤,师生们都亲切地称这种汤叫“大骨补钙汤”,用葱花、花椒、胡椒把豆腐老汤变成餐桌上的美食佳肴等,特别是他用少量本地特产——葛仙米,做出来的五味汤(酸、甜、苦、辣、麻、)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回味无穷,既满足了重口味也顾及了轻口味。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民享受岁月静好,生活安然的节奏,在病毒肆虐的日子里,金华兄带领厨师阿姨们既要搞好自身防御,又要做好全面清理消毒工作,特别是在师生就餐排队时,距离、口罩都要一一到位,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是一个工作的巨大失误,金华兄在那些充实的日子里,填满了生命的每一个缝隙,他无怨亦无悔。
金华兄他赐给师生的美食口感,强壮了师生的身体,也改变了膳食的营养,同时他的汗水也浸润了这片土地。
2021年9月3日,金华老兄在食堂主管岗位上光荣退休,他眼含热泪在他厚厚日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的打油诗句,来表达他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心情:四十年酸甜让我心身疲惫却不后悔
淡淡的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带着无奈的遗憾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到乡间品尝千金村村夫的苦涩滋味
家中的结发之妻才是我紧紧的依偎
在漫漫地老去中褪去我别离的伤悲
三
金华兄的退休,食堂主管的空缺急需填补。其实在2021年8月初,我从汪家堡村驻村回校的第一天,莫玉红老校长就要我当食堂主管,我思索片刻后还是婉言拒绝,理由有三:1;自己年纪偏大,怕贻误学校对食堂的长期规划与发展;2;学校食堂主管是个专业技术活,我自己一人的饭菜都不愿做也做不好的门外汉,怎能管好一千多人的伙食,这不是贻笑大方吗?3,身体较差,有慢性疾病在身,随时需要住院复查,加上又是国家减负的第一年,学校对学生实行托管,家委会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开晚餐,怕自己的身体吃不消。
8月下旬,县管校聘后的年轻女校长——林丹丹,再次要我担任这一岗位,我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架地接任这一岗位。年轻的丹丹校长对学校发展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她和她的年轻核心团队,都能拿捏好自己的位置,践行着自己的诺言,用青春的力量成为今日的跋涉,我在这群年轻人的带领下,以单位没有局外人,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用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跟在她们后面跑,跌跌撞撞也快干了一年。
我用饱含敬意的笔调,向社会描摹了德才、金华两位老哥的优秀,至于我自己的那些事,为避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我断然删之,这篇文章有德才、金华之事迹足也。
谷忠瑛,鹤峰敦师,作家。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