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仅有一年教龄的新教师,过去的课堂教学曾让我陷入迷茫: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反复讲解知识点,学生的参与度却始终不高,课堂氛围沉闷,课后作业也常出现大量雷同的错误。直到接触孟国泰先生的“三标课堂”教育理念,我才真正明白,好的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大舞台”。
“三标课堂”首先是一场教学结构的革命。过去的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递呈单向流动,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而“三标课堂”的第一标就是“设置目标”,通过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成为课堂的“航行者”而非“乘客”。每节课前,孟先生会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及课后练习,引领学生自主发现、提出本节课及书本内容的学习目标。比如语文课上,教师不再简单宣布“今天我们学习《岳阳楼记》”,而是与学生共同确定“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这一具体目标。这一微小转变,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方向感和目的性。
课堂实践中,最令我惊喜的是学生在“达成目标”环节展现的潜能。孟先生将更多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组成小组、“结对子”,互相做“小老师”。数学课上,同学们互相批改作业、讲评题目;看到同伴讲解后恍然大悟的神情,或是因帮助他人而暗自欣喜的模样,我意识到这种互助机制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语文课上,曾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帮助的学生,也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主动助人。课后,同学关系也因课堂互动变得更亲密。这种互帮互助不仅让学生为集体发光发热,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与责任感,让我深切体会到“授人以渔”的教育真谛。
孟先生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收获文化知识,精神成长也有目共睹。课堂伊始,他带领学生朗读《自主歌》,起初学生略带羞涩;但随着课堂推进,答对问题有全班掌声祝贺,完成任务可与对子击掌庆祝,学生们渐渐变得大胆自信。在这里,我看到教育的真正魅力——不是批量生产,而是个性成长。下课铃响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的是获得感、成就感,而非常见的解脱感。
作为教育战线的新兵,我深知践行“三标课堂”需不断摸索。但我已找到方向: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未来,我会继续深入实践这一理念,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作者:谢妍(安溪墩坂中学物理教师)
青力点评
谢妍的文章以新教师视角切入,真实展现“三标课堂”带来的教学转变,从“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到“达成目标”,再到学生精神成长,层次清晰且细节饱满,《岳阳楼记》教学、数学互助等案例让感悟更具说服力。文字流畅质朴,既体现对“三标课堂”的深刻理解,也流露身为教育者的真诚与热忱。将孟国泰先生理念与自身教学实践结合,精准诠释“授人以渔”的教育真谛,为同行业者提供了切实可感的参考。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