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学士吟].代言谷雨拜恩师
一一写在第41个教师节
徐宜华(武汉)
芳龄十四遭婚配,竟是酒父爱贪利。嫩花枝、豆蔻年华,怎任狂风摧蕾。(幺)火中煎炸待亡时,幸遇救星临莅。挽危难、免费(入)华坪,夜暖作梦(拜)金桂。
自注:
1.谷雨:《山花烂漫时》电视剧中人物。
2.华坪:即华坪女子高中。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
3.金桂:指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
一曲《[正宫·学士吟]》:以谷雨之眸,映桂梅之暖
这首散曲以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中“谷雨”的视角切入,借元曲“学士吟”的体裁,将个人命运的绝境与师者仁心的光亮交织,在质朴叙事中藏着深沉的情感张力,既是对个体救赎的描摹,亦是对张桂梅校长“燃灯育人”精神的诗意致敬。
一、以“反差”织就命运张力,写实中见痛感
上片开篇即抛出身世困境:“芳龄十四遭婚配,竟是酒父爱贪利”,以直白的叙述点出谷雨被生父当作利益筹码的悲剧根源,“酒父”二字简笔勾勒出亲情的凉薄,为后续命运的“狂风”埋下伏笔。紧接着“嫩花枝、豆蔻年华,怎任狂风摧蕾”,以“嫩花枝”“豆蔻”喻少女的鲜活与脆弱,以“狂风摧蕾”喻封建陋习对青春的碾压,意象的柔与力形成强烈反差——“嫩”的质感越鲜明,“摧”的痛感越尖锐,寥寥数语便将谷雨“待亡时”的绝境写得触目惊心,没有刻意煽情,却以写实笔触让读者直面山区女孩曾面临的生存困境。
“火中煎炸待亡时”一句,更是将绝境具象化:“火中煎炸”不仅是对身心煎熬的夸张,更是对命运“任人摆布、濒临熄灭”的隐喻,让“幸遇救星临莅”的转折更具张力——前半段的“暗”,恰为后半段的“光”做了最厚重的铺垫。
二、以“细节”锚定师者温度,平淡中见深情
“幺篇”是全曲的情感重心,亦是命运的“破局之笔”。“挽危难、免费(入)华坪”,一个“挽”字写出张桂梅校长对绝境中女孩的主动托举,“免费”二字虽朴素,却道尽华坪女高“托底教育”的本质——它不是施舍,而是给“待亡”的生命重新注入希望的通道。
结尾“夜暖作梦(拜)金桂”尤见巧思:“夜暖”既是华坪女高生活的真实体感,更是内心从“寒”到“暖”的温度转变;“金桂”以张桂梅校长名字中的“桂”为引,将师者比作“金桂”,既取桂花“默默芬芳、普惠众人”的特质,又以“拜”字藏着学生对恩师最深的敬重与感念。梦中之“拜”,比现实之谢更显情真——那是被救赎者刻在心底的感恩,无需言说,却在梦境中自然流露。
三、以“代言”拓宽主题维度,个体中见群像
曲题“代言谷雨拜恩师”,明确了“代言”的视角,但谷雨的命运并非个例——她是无数曾被命运“狂风摧蕾”的山区女孩的缩影,而“金桂”也不仅是张桂梅校长一人,更是乡村教育中“燃灯者”的象征。作者以个体命运的转折,折射出华坪女高改变无数女孩人生的壮举,让“拜恩师”的内涵超越了个人感恩,升华为对“教育改变命运”“师者仁心济世”的集体赞颂。
整首散曲语言质朴如话,却字字含情;叙事简洁紧凑,却张力十足。以谷雨的“遭际—获救—感恩”为线,将个人命运与时代之光熔于一炉,既让读者看到了命运的残酷,更感受到了师者的温暖——这正是作品的力量所在:于微小处见宏大,于平实中见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