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灵魂的那束光》
——怀念我的班主任张纪禹老师
窗外,电闪雷鸣,狂风呼啸,窗棂在风中发出“咯吱咯吱”的呻吟。我被这肆虐的风雨惊醒,睡意全无。辗转反侧,一个熟悉的身影浮现在脑海——我的初中班主任张纪禹老师。虽然她已离开我们好多年了,但那些温暖的记忆宛如电影般清晰如昨,记忆犹新。
张老师是我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她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方领上衣,灰白的短发整齐地别在耳后,坚挺的鼻梁,眼睛不是很大却炯炯有神,苗条的身材,走起路来腰板挺得很直。她说着一口地道的天水话。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的朴素与真诚显得格外珍贵。记得第一次上课,她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张纪禹”三个大字时,那刚劲有力的笔迹,亦如她为人处世的风格。
作为数学老师,张老师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她总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讲解得生动有趣。在讲解代数时,她会与生活中触目可及的事物有机结合,融会贯通,通俗易懂。全班五十多名学生,她用心呵护,一视同仁,一个都不曾忽视,用耐心与爱心浇灌着幼苗的成长。
最让我难忘的是她批改作业时的认真劲儿,每一道错题旁边都会详细标注错误原因,以便引起注意,理解掌握。那些红色的批注,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通往数学殿堂的道路。
张老师管理班级的方式既严格又充满温情,她从不简单粗暴地惩罚学生,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她不会当众批评,而是事后叫到办公室耐心说服教育。她常说:“教育不是驯服,而是唤醒。”这句话,直到今天仍在我耳边回响。
初一那年,学校要开运动会,每个班需要选一名举班牌的同学。张老师没有直接指定,而是组织全班民主投票。那天班会,她让同学们提名候选人,然后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正”字统计票数。当我的名字后面出现最多的“正”字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份来自同学们的认可和老师公正无私的善举,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也让我幼小的心灵平添了无尽的自信和不断努力进取的动力,也让我在往后余生的生活中受益匪浅,更让我第一次感受到集体荣誉感的温暖和力量。
那一刻的喜悦还未远去,现实的难题就摆在眼前——举班牌需要穿连衣裙,这在八十年代可是稀罕物。于是,为了鼓励我能够拥有这来之不易的“亮相”机会,善良纯朴的父母托亲戚从外地捎回一条白底粉花的连衣裙,那是我人生第一条裙子,竟花了父母亲一个月不少的工资。
运动会那天,当我穿着新裙子高举班牌走过主席台时,看到张老师欣慰的笑容。那笑容比阳光还要温暖。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教育最美的样子,就是让学生找到自信,让平凡的生命绽放光彩。
初二那年,电视剧《血凝》风靡一时,女主角山口百惠的短发造型成了我们争相模仿的对象。我也按捺不住,偷偷让同学帮我剪了个短发齐刘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细心的张老师发现。她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个好学生,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外在的美会随时间消逝,内在的修养才是永恒的财富。”当时我羞愧得无地自容,但正是这番教诲,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多年后,当我站在博物馆,作为一名讲解员为游客讲解时,才真正理解张老师当年的良苦用心——她不是在否定我们对美的追求,而是在引导我们寻找更持久的人生价值。
命运有时很残酷。初二第一学期,父亲突然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那段日子,我心情悲痛不已,整日以泪洗面,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张老师知道后,不仅发动全班同学捐款,还每天放学后留下来给我补课。她常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她的鼓励下,我慢慢走出了阴霾,重新振作精神。那些日子里,她不仅教我数学,更教会我如何在苦难中保持尊严,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她时常教导我们,上学期间,一定不要分心,不要把精力和心思放在梳妆打扮上,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然以后错过人生的黄金时期,会虚度光阴,后悔一辈子。每当想起这些话,总感觉字字珠玑、句句箴言。
高中毕业后,我们十几个同学相约去看望张老师。那天,她家里挤满了人,张老师高兴地叫着每个人的名字,询问我们的近况。她瘦弱的身体和爬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就像母亲见到久别的孩子。我们约定以后常来看她,却没想到那竟是最后的一面。半年后,张老师因病去世的消息传来,我们都震惊不已,泪流满面。原来那次见面时,她就已经患病,却只字未提,不想给我们添麻烦。她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她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师恩,更是母爱般的温暖和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育精神。她用平凡的生命诠释了教育的真谛,用无私的爱书写了永恒的师魂。老师的突然仙逝,也成为我心中无以言说的痛和永远挥之不去的遗憾。
此刻,窗外的风雨渐渐平息,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我擦去眼角的泪水,双手合十:恩师难忘,师恩永存!张老师,您虽然走了,但您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成为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那束光,指引并陪伴着我们一路勇敢前行!
作者简介:
刘亚丽,甘肃天水市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东方散文》签约作家、大爱文学交流中心编委、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百余篇,偶有作品获奖。出版散文集《渭水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