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颂
文/梦飞
霜来九月忆重阳
起义秋收红烈镶
莫怕残云淹紫月
中华崛起绘神章
《重阳颂》诗评:以重阳为引,颂家国崛起之魂
梦飞的《重阳颂》跳出传统重阳诗“登高、思乡”的窠臼,以“九月霜”的重阳时节为引,将历史记忆与时代豪情熔铸于四句诗行。全诗以“红烈”为骨,以“崛起”为魂,既追忆秋收起义的峥嵘,又礼赞中华崛起的壮阔,是一首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昂扬气的咏志佳作。
一、意象重构:传统重阳与红色记忆的交融
诗人打破重阳意象的固有范式,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开篇“霜来九月忆重阳”以“霜来九月”点出重阳时节的物候特征,“忆”字却未落“思乡”俗套,转而牵引出“起义秋收红烈镶”的历史图景——将“重阳”与“秋收起义”关联,“红烈镶”三字以“红”喻革命热血,以“镶”喻历史印记的深刻,让传统节日承载起红色记忆,意象的重构既新颖又厚重,为全诗奠定“颂”的基调。
“莫怕残云淹紫月”以“残云”“紫月”构建隐喻:“残云”喻前进路上的阻碍,“紫月”象征光明与希望,“莫怕”二字掷地有声,传递出无畏艰难的信念;“中华崛起绘神章”则以“绘神章”的豪迈笔触,将情感从历史追忆转向当下与未来,“中华崛起”是全诗的核心主旨,“神章”既赞崛起之路的辉煌,也喻中华民族正在书写的时代华章,让诗歌的格局从历史纵深拓展至时代高度。
二、情感脉络:从“忆史”到“颂今”的豪情递进
全诗四句形成清晰的情感逻辑,层层推进,从历史记忆升华为时代豪情。首句“霜来九月忆重阳”是情感的触发点,以时节勾连记忆;次句“起义秋收红烈镶”是情感的锚点,将“忆”的内容落到秋收起义的“红烈”之上,饱含对革命先辈的崇敬;第三句“莫怕残云淹紫月”是情感的转折,从追忆历史转向直面当下挑战,以“莫怕”彰显自信与勇气;尾句“中华崛起绘神章”是情感的升华,将个体信念与国家命运相连,以“绘神章”的壮阔愿景,抒发对中华崛起的自豪与期许,情感从崇敬到自信,再到豪迈,层层递进,极具感染力。
三、语言风格:凝练铿锵,刚健有力见风骨
全诗语言凝练质朴,却字字铿锵,充满刚健之气。“霜来”“红烈镶”“莫怕”“绘神章”等词语,简洁却极具张力——“红烈镶”以视觉化的表达,让革命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莫怕”二字简洁直白,却传递出坚定的信念;“绘神章”则以动态的“绘”字,赋予中华崛起以主动创造的力量感。没有复杂的典故与辞藻堆砌,却以精准的表达传递出深沉的家国情怀,恰如其分地契合“颂”的豪迈主题,读来朗朗上口,掷地有声。
综上,《重阳颂》是一首“以小见大、以史颂今”的佳作。诗人以重阳时节为切入点,将传统节日与红色历史、时代主题巧妙融合,在短短四句诗中,既追忆了革命先辈的“红烈”精神,又抒发了对中华崛起的豪情壮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格局宏大,让传统重阳诗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与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