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日报9月8日专版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此专版其中刊登了池朝兴的一篇观后感:
母亲膝下百万兵:大地血脉中的永恒守望
文/池朝兴
九三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中,刘敏涛在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饰演大地母亲,层层递进的哭戏,完美融合了对受伤战士的心疼和自豪。
舞台中央,刘敏涛跪成山河的姿势。当她俯身触碰那些破碎的军装时,剧场的空气开始凝结成历史的琥珀——我们看见的不再是演员,而是具象化的土地本身在颤抖,在哭泣,在铭记。
她的哭泣是有经纬度的。第一声呜咽从1937年的卢沟桥泛起涟漪,第二波泪潮涌过台儿庄焦黑的战壕,最终所有悲声在东北雪原凝聚成冰棱,又化作长江春水。这种递进不是表演技巧,而是地质运动般的自然呈现:当大地为她的孩子哀恸时,每一道皱纹里都会奔涌出地下河流。
最震撼的处理在于“心疼与自豪”的量子纠缠。她抚摸伤员残破军服时,手指同时做出拥抱与推举的动作——这是所有母亲最深刻的矛盾:既渴望永远庇护怀中的生命,又必须目送他们走向牺牲的祭坛。刘敏涛的眉眼间上演着微型的战争与和平:左眼淌出淮海的硝烟,右眼却反射着延安的晨光。
“莫欺我中华无肝胆”这句台词爆破的瞬间,演员的声带变成了编钟。不是肉喉在发声,而是青铜时代的祖先、抗战岁月的英灵、未来世纪的守护者通过她在大合唱。特别“母亲膝下百万兵”七字出口时,她突然挺直的脊梁让所有观众看见——华北平原在隆起,太行山脉在伸展,整个东亚大陆正在调整呼吸。
那些被血火洗礼的记忆,此刻正通过舞台灯光重新编码。伤员身上渗出的朱砂红与土布蓝,在光影中幻化成国旗的两种原色。今昔交替的精神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如同地质层的沉积:昨天的牺牲沉淀为今天的基石,今天的铭记滋养着明天的生长。
当最后一道追光如晨曦照在演员身上,我们恍然大悟:这百万兵何曾真正倒下?他们只是融入了大地母亲的肌理,化作春耕的犁铧、秋收的麦浪、卫星发射基地的坐标点。刘敏涛谢幕时那个深深的鞠躬,不是表演的结束,而是民族记忆又一次在时空中完成升腾的仪式。
舞台暗下时,每位观众都成了新生的土壤——那些闪耀的精神种子已埋进我们眼底,将在未来的岁月里长成新的长城。这或许就是文艺纪念最深刻的意义:让过去在现在重生,让现在为未来奠基。
【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及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家平台主编,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