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三记
罗天铚
其一
安岳贾岛①墓
阆仙荒塚处,落叶满松林。
月下推敲影,坟前寂寞魂。
纵有财贿至,难换腐儒贫。
三年成二句,殚尽一生心!
其二
长江不语滩②
寒江哀笛晚,荒石野草秋。
相戎滩不语,纤号空悠悠!
其三
沐川竹海潇洞飞虹③
朝雨响竹青,暮苔侵石白。
欸乃复幽轧,长歌山水碧。
创作心得:
【文中注解】
①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②不语滩:位于长江北岸的不语山下,是长江长寿段的一个回水湾。其名字源于一个传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率军至此,因士兵喧哗导致江水翻腾、船队难以通行。张献忠得知滩边有张飞庙(桓侯宫)后,入庙祭拜并誓言不杀长寿一人,江水随即恢复平静,船队得以顺利通过。因此,此滩得名“不语滩”,寓意在此需保持安静。
③竹海潇洞: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永福镇沐川竹海,相传韩湘子曾于瀑布旁吹箫,箫声与彩虹相映成趣,故称“箫洞飞虹”(部分文献写作“萧洞飞虹”)
【全文翻译】
其一
在那荒凉之处,是诗人贾岛的坟冢,松树林里落叶纷纷。 月光下,仿佛仍能看到他斟酌字句的身影;坟前,只有他寂寞的孤魂。 即便现在有再多的钱财送来,也难以换回他生前贫寒书生的本色。 为锤炼两句诗,他费时多年;为追求完美的艺术,他耗尽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其二
暮色深沉的傍晚,略带寒意的长江伤传来一声尝尝的启迪笛声,这声音似乎有点凄苦,脚下杂乱无章的巨石缝隙野蛮生长的杂草在深拂过时瑟瑟发抖。这里是桓侯张飞驻兵操演,待时进发的地方,滩此地险浪恶,舟楫过此多有沉没之灾,凡路过的掌舵者皆不发一语,一声长长的汽笛划坡长空似乎又是纤夫拉船的号子声在空中回荡,悠远不绝。
其三:
清晨的雨淅淅沥沥敲打着青翠的竹林,傍晚的苔藓悄悄漫上洁白的石头。船桨吱呀作响划破幽静,我放声长歌,眼前山水一片苍翠碧绿。
【云水三记.创作思路】
我和家人行过三处地方,皆是僻静无人问津之处。然而每至一处,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思绪缠绕心头,仿佛是古人遗留的叹息,又仿佛是山水自有的语言,待我慢慢写来。
安岳的贾岛墓。那地方不甚显赫,荒草萋萋,石碑上字迹漫漶,大约只有几个执拗的文士才肯特地寻来。我立于墓前,想起贾岛生平推敲的旧事,又想他“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执著。这人生前苦吟,死后寂寞,本也是文人的常路。然而我忽然想到,他虽逝去千年,其诗却仍在人间低回,如墓旁的微风,吹而不寒。创作之人,呕心沥血所为者,不过是在无情的时间中凿一道浅痕,好教后人知道曾有人如此活过、如此想过。我站在这里,俨然觉得贾岛未曾远去,他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在草丛里、在残碑上、在过客的沉思中,继续推敲他的诗句。
重庆的不语滩。长江水浑黄而奔涌,滩石嶙峋,水声轰鸣。据说这滩自古使船工敛声,故得此名。我坐于岸边,看浊浪排空,忽觉得人世言语之渺小。千百年来,过此滩者何止千万,或商或旅,或喜或悲,而滩石依旧,江水长流,并不曾为谁停留片刻。这不语之滩,竟似一位沧桑老者,冷眼旁观世人的喧嚣与沉默。我欲写它,却觉得一切言辞皆属多余。或许真正的“不语”,反是一种最深的言语,只在人心偶现峥嵘,不容细说。
沐川的潇洞飞虹。入洞时阴凉湿润,水珠自顶下滴,声声清越。深入其中,忽见前方光影变幻,一道彩虹凭空飞架于暗河之上,疑为幻境。光从岩隙透入,经水汽折射,成就这短暂奇观。我驻足良久,想这彩虹朝生暮死,无人见得,便自消逝,似乎很可惜。然而它依然按时光临,不论有无观众。这飞虹之存在,原不为了被看见,只是为了完成一次光的行程。我忽然省悟: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写下的文字,如同洞中彩虹,未必需要万众瞩目,它的美与真实,自在其生成的那一刻已经圆满。
闲暇我思量着,贾岛的苦吟、不语滩的沉默、飞虹的乍现,其实无非都是生命在不同形式中的表达。而创作的思路,大抵便是用心去听见那些未被说出的言语,去看清那些容易忽略的景观,然后诚实记录下来。人世迢递,山水永恒,我辈所能做的,不过是在这两者之间,留下一点真诚的注脚罢了。
个人简介:罗天铚,男, 13岁。罗天铚同学的家庭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全国书香之家”,有良好的读书氛围。从小熟读《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对金文、甲骨文有浓厚的兴趣,周末和寒、暑假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70余家,酷爱古体诗创作,曾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一篇,2025年5月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1489人参赛设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罗天铚是唯一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