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咸阳”名称里的历史密码
刘超产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具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帝都咸阳,在世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声振寰宇的名望。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咸阳的历史积淀铸就了她在华夏民族发展进步历程中驰名天下的显赫地位。倘若我们仅从“咸阳”这个名称的侧面、透过众多的曾用名或别称、或指代、或又名的视角去观察、去探析、去研究,你一定会从中慢慢品咂出“咸阳”二字在中华民族灿烂文明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分量来。
关于咸阳名称的来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较为广泛认可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来自古代的说法: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咸阳位于巍巍九嵕山之南、滔滔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为了弄清楚这一称谓的原义,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咸”的释义,就会自然而然明白其中以“咸”命名的浅显道理了。字典中 “咸”字的本意解释为“皆也”“都是”“全部”“同”“共”等释义。也就是说,咸阳这块宝地的整个地理位置全部在阳面,所以叫“咸阳”。另外,还有一种名称来源,依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城出土的有关陶文,以为商鞅在此置 “咸亨”、“阳里”两处重要聚落。“咸亨”的“咸”在这里是副词,表示“全、都”,而“亨”则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顺利、通达”。因此,“咸亨”合起来就是“万事顺利,一切通达”。在古代,人们常常借用这样的词语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了解了“咸享”的意义,我们再来看看“阳里”在古代地理方位术语中的本义。“阳”通常指代大山的南坡(因地球自转的原因,一年四季南坡都能受到更多灿烂阳光的照射)或河流的北岸(因同理受到阳光辉映较多而气候温暖)。而“里”在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可指街坊、也可指居住的地方。因此,“阳里”可能指代的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也可能是一个居住的地方,如“故里”、“返里”等。此外,“阳里”也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或称号,如“阳樊”,指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领悟知晓了“咸亨”与“阳里”的内涵,我们就会懂得理解了秦孝公当时为什么把这个地方叫“咸阳”了。众所公知,公元前350年,秦国在政治上进行了县制改革,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县,由国君直接任命县令进行管理。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上,推行了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增强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社会风气上,通过严明法令,改变了以往人们懒惰、奢侈的不良习气,形成了勤俭节约、积极向上、勇于革新的社会风尚。就是在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秦国发展的这样一个除旧图新的宏阔背景下,将“咸亨”“阳里”两名合一,取其首字,遂简称为“咸阳”。
据有关史料佐证,咸阳市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公元前21世纪,市境西部为有邰氏封地,东南部为有扈氏管辖原始氏族部落,属禹贡九州之雍州。殷商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国。自从咸阳建置市政区以来,“咸阳”这个正名就一直延续了下来,不仅成为了一个地域的符号,而且成为华夏文明史册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与文化符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定都咸阳。从此,咸阳便有了天下第一帝都的称谓。
之后,咸阳有了很多别称。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恢复分封制,将秦内史和上郡一部分划为雍、翟、塞3国,是为“三秦”的由来。汉高祖元年,刘邦采纳韩信的建议,派周勃、曹参、樊哙还定三秦,东取咸阳。于是,刘邦恢复了被项羽焚毁的咸阳城,遂取别名“新城”。
武帝年间,因咸阳临近渭水始更名渭城。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渭城就是咸阳的代指。《汉书˙地理志》有云:“渭城,故咸阳。”当代著名的文史专家黄永年认为:“渭城者,咸阳县之东境也。”也就是指现在的咸阳市渭城区行政辖域所在地。渭城之名,起于西汉,唐时仍沿用此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渭城,便是“咸阳”名称的代指。
另外,咸阳的又一个别称“秦都”就很好理解了,曾因华夏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在此建都而得名。
关于“咸阳”名称的来历、指代、别称还有许多,尽管绝大部分都是一家之言、一方之论、一域之说、一时之名,并非社会认可的主流观点。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名称的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背景意义,从不同侧面都或多或少的与华夏民族的起步史、发展史、壮大史、繁荣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进而映射出悠悠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人文标识的重要支点价值!
一座古韵咸阳,满城中华民族历史密码!
一座厚重咸阳,到处绽放奔跑追梦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