曕仰毛主席纪念堂
诗/廖尚光
(1)
救星陨落世伤悲,
从此英雄难以追。
盖世天才不再有,
除非转世救星回。
(2)
肃穆庄严纪念堂,
救星仰望阔天堂。
追思战友并肩勇,
创建新的华夏强。
(3)
领袖长眠忆九州,
家乡父老住何方。
已经活了几多岁,
爸妈是否在身旁。
(4)
岸英是否回家了,
还在异乡打仗吗。
陪着朝鲜战士好,
那边也可诉衷肠。
(5)
开惠来京常看我,
把她诗赋念吾听。
越听越感欠她债,
别后常思相伴情。
(6)
泽民还住新疆否,
革命半生早牺牲。
英勇献身壮悲烈,
我的胞弟是英雄。
(7)
我住天堂往下望,
神州早已变新样。
人民致富辉煌创,
魂访人民拜榜样。
(8)
感谢人民看望我,
大恩难报大恩多。
人民为我而歌唱,
我为人民唱赞歌。
(9)
赶超美帝将实现,
是我生前的大愿。
喜见人民拼命干,
复兴大业我点赞。
(10)
离开百姓已多年,
人民永在我心间。
我虽永在天堂住,
常见复兴心里甜。
(11)
魂在蓝天在九泉,
关心国事仍难歇。
黎民向我常报喜,
我为人民保驾安。
(12)
我的灵魂不会死,
永与人民共度欢。
百姓幸福我欢乐,
祝福华夏生活甜。
以心为笔,以情为墨:廖尚光《瞻仰毛主席纪念堂》(十二首)诗评
廖尚光的《瞻仰毛主席纪念堂》以十二首短诗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打破“瞻仰者”的单一视角,以“伟人视角”与“民众视角”交织的笔法,将对毛主席的深切缅怀、对其家人与战友的追思,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欣慰与期许熔铸于诗行。全诗以“情”为核,以“真”为骨,既是对伟人的赤诚告白,亦是民众心声的诗意传递,字里行间满含滚烫的敬意与深沉的眷恋。
一、视角创新:以“伟人之眼”观照人间,让思念有了“回应”
组诗最鲜明的艺术特质,是突破传统瞻仰诗“单向追思”的局限,创造性地采用“第一人称拟写”,以毛主席的视角展开情感与思绪的流淌,让“瞻仰”成为一场跨越生死的“双向奔赴”。
- 对家人的牵挂,柔化伟人形象:从“家乡父老住何方”“爸妈是否在身旁”的质朴追问,到“岸英是否回家了”“还在异乡打仗吗”的深情惦念,再到对杨开惠“越听越感欠她债”的愧疚、对胞弟毛泽民“我的胞弟是英雄”的自豪,诗人以生活化的细节,还原了伟人作为“儿子、父亲、丈夫、兄长”的温情一面。这些细腻的牵挂,褪去了“伟人”的光环,让形象更显真实可感,也让民众对伟人的思念多了一份“家人般”的亲近。
- 对人民的眷恋,彰显初心本色:“我住天堂往下望,神州早已变新样”“离开百姓已多年,人民永在我心间”“百姓幸福我欢乐,祝福华夏生活甜”,一系列以“我”为主体的抒怀,将伟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具象化——即便身处“天堂”,仍牵挂着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发展,这种“魂系黎民”的情感,与民众对伟人的缅怀形成强烈共鸣,让“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
二、情感脉络:从“悲恸追思”到“欣慰点赞”,织就立体情感网
十二首诗并非零散的情感堆砌,而是循着“追思—牵挂—欣慰—共鸣”的脉络,构建起层次丰富的情感世界。
- 开篇的“悲”:定格永恒的思念
前两首以“民众视角”切入,“救星陨落世伤悲,从此英雄难以追”“肃穆庄严纪念堂,救星仰望阔天堂”,以“伤悲”“难以追”的直白表达,勾勒出伟人离去后民众的失落与追思,为组诗奠定“怀念”的情感基调;“追思战友并肩勇,创建新的华夏强”则在悲恸中融入对伟人功绩的追忆,让情感有了厚重的历史底色。
- 中段的“暖”:细数未说的牵挂
第3至6首聚焦伟人的“私人情感”,从父母、儿子、妻子到胞弟,每一句追问与思念都如家常絮语,没有宏大叙事,却以“小情感”传递“大温情”。“开惠来京常看我,把她诗赋念吾听”的温馨回忆,“泽民还住新疆否,革命半生早牺牲”的痛惜,让伟人的形象既有“顶天立地”的伟岸,亦有“儿女情长”的柔软,情感真挚得令人动容。
- 后半的“慰”:跨越时空的“点赞”
从第7首开始,视角转向“天堂回望”,情感从“牵挂”转向“欣慰”:“神州早已变新样,人民致富辉煌创”是对国家发展的欣慰;“赶超美帝将实现,是我生前的大愿”“喜见人民拼命干,复兴大业我点赞”是对民族复兴的期许;“我为人民唱赞歌”“我为人民保驾安”“永与人民共度欢”则将情感升华为与人民的永恒联结,让追思不再止于悲伤,更有了“精神传承”的力量。
三、语言与主旨:质朴见真章,以“情”传递信仰力量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华丽辞藻与复杂典故,多为口语化的直白表达与生活化的场景设问,却因情感的“真”而极具穿透力。“爸妈是否在身旁”“岸英是否回家了”等问句,如普通人的日常牵挂,毫无雕琢之感;“人民为我而歌唱,我为人民唱赞歌”“百姓幸福我欢乐”等直白抒怀,如肺腑之言,字字滚烫。这种“以质朴写深情”的风格,恰如其分地契合了民众对伟人最纯粹的情感——无需修饰,真挚即是最好的表达。
组诗的主旨,早已超越“瞻仰纪念”的表层意义,而是通过“伟人视角”的情感流露,传递出两层深层内涵:一是对伟人“初心不改、心系人民”精神的赞颂,让民众更深刻地理解伟人的情怀;二是在“伟人欣慰于国家发展”的拟写中,暗含对当下的激励——传承伟人遗志,续写复兴篇章。这种将“追思”与“奋进”结合的主旨,让组诗既有情感的温度,更有精神的高度。
综上,廖尚光的《瞻仰毛主席纪念堂》是一组“以情动人、以真感人”的佳作。诗人以创新的视角、质朴的语言,将对伟人的缅怀、对家人的牵挂、对人民的深情融为一体,让“瞻仰”不再是遥远的致敬,而是一场贴近心灵的情感对话。读罢这组诗,不仅能感受到民众对伟人的深切眷恋,更能体会到“人民与领袖”之间那份跨越时空、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极具情感冲击力与精神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