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七回
一曲青春之歌,在双辽农场大地谱写
作者:刘连成
1966年5月,神州大地风云变幻,一场风暴席卷而来,各级学校停课,工矿企业停工 。面对这一局势,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青年上山下乡 。吉林省长春市政府为应届毕业生指定了双辽农场、红旗农场等地作为去处 。长春市各初中毕业生积极响应,下乡热潮席卷全城 。
双辽农场派出王德忠、丁国富、肖广富、俞桂云四位干部深入各校宣传动员 。学校里,宣讲会一场接一场,校领导激情澎湃地作动员报告,班主任则细心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商议,并提交下乡申请书 。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王德忠和俞桂云来到长春五中 。王德忠站在讲台上,笑容满面地说:“同学们,双辽农场可是块宝地,那土地肥沃得像巨大的黑绸缎,就等着你们去耕耘啦!”俞桂云也拿出农场的照片,展示着绿油油的麦田和整齐的农舍,“孩子们,在那儿,你们能呼吸到最清新的空气,成为新时代的农场工人,那可是相当光荣的事儿!”为了让家长放心,俞桂云还走访了一些学生家庭。在袁洪勤家,她拉着袁洪勤母亲的手说:“大姐,您放心,孩子们去了农场,就像鸟儿飞向广阔天空,我们会把他们当自己孩子一样,让他们学到真本领,说不定以后都能成为农场的大专家呢!”袁洪勤的父母听了,这才放下心来 。
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报名与选拔,最终有320多名长春市应届初中毕业生踏上了前往双辽农场的征程 。1966年8月10日上午,长春市体育馆内举行了隆重的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会 。长春十三中代表苗利军同学接过刘英俊母亲亲手赠送的毛主席画像,他怀着崇敬之情,双手接过画像,仿佛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
8月12日,知青们踏上了前往双辽农场的列车 。当火车经过郑家屯西辽河大铁桥时,大家兴奋地趴在车窗上,看着窗外奔腾的河水,欢呼雀跃 。到达卧虎屯站后,知青们坐上了农场派来的披挂大红花的大马车 。
三大队二小队的大车老板贾云普热情豪爽,一边赶着马车,一边给知青们讲衙门屯的传奇故事:“孩子们,衙门屯可有段不简单的历史。从前那儿有个衙门,住着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为老百姓做了好多好事。有一次,土匪来抢劫,这位官员带领百姓奋起反抗,把土匪打得落花流水,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从那以后,这故事就在衙门屯一直流传着。”知青们听得津津有味,徐绍发、徐龙基、苗利军更是瞪大了眼睛,仿佛身临其境,恨不得自己也能穿越到那个年代,去亲眼目睹那场激烈的战斗。
知青们到农场的第二天,二大队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女知青“黑丫头”穿着黄军装和蓝裤子,带领几十名男女知青在从场部到窑地的路上载歌载舞扭大秧歌。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步伐轻盈欢快,仿佛一群快乐的精灵。农场群众夹道欢迎,有的拿着鲜花,有的鼓掌欢呼。一位老荣军看着知青们,笑得合不拢嘴,“哎呀,这些孩子可真精神,给我们农场带来了新活力,就像春天里的第一缕阳光,照得人心里暖乎乎的。”
知青们被安排在各自劳动的小队部住宿,简陋的南北通铺的大炕上,挤满了年轻的身躯,就像一群挤在一起取暖的小鸭子。食堂就在宿舍附近,由小队派出专职炊事员负责。农场每月为每人提供45斤粮票、20元餐券,此外,1966年下乡第一年,省市政府还额外补助每位知青每月6元。食堂的饭菜很简单,主食以米饭为主,偶尔能吃到油饼、馒头,菜肴则随季节变化,多为当地自产。对于正值长身体年纪的知青们来说,45斤粮食对女同学来说还算尚可,可男同学却常常不够吃,他们只能精打细算。女学生申莹常悄悄的把节省下来的粮票送给袁洪勤。他们就像一群互相帮助的小伙伴,在困难中共同前行。但也正是这份青春岁月里的互助与温情,成为了他们日后回忆中最温暖的一抹亮色。
经过两天的休整,知青们便正式开始了劳动生活。农场为每人发放了镰刀、铁锹、水田靴等劳动工具,他们跟着老职工一同下田劳作,参与了夏秋冬季的各项农事活动,从割稻稗、积肥,沤麻,再到种白菜、种萝卜、收割水稻、拉稻子、打场,甚至出工冷家屯修旱河渠道,短短四个月,他们就参与了夏秋冬季的各项农事活动 。尽管他们年仅十六七岁,尤其是女同学体力不济,但大家都干劲十足,赢得了老职工和领导的一致好评:“这哪里像是大城市长春的中学生啊!简直就是一群不怕吃苦的小老虎!” 。
知青们的工资与老职工相同,按日计酬,月底发放 。第一次领工资那天,许多人激动得彻夜难眠,反复数着手中来之不易的钱 。袁洪勤同学迫不及待地写信告诉父母:“我领工资了,别再为我们担心。”
在四大队收割水稻时,突然下起了雨 。刚当选四大队七小队队长的长春知青赵万富,带着职工们冒着雨继续挥舞着镰刀 。赵万富冲在前面,大声喊道:“大家加油!这点雨算啥,我们一定能完成任务!”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在天黑前完成了收割任务 。 秋末,队里要修一条水渠,却缺少工具和材料 。赵万富先召集队员们开会商量对策,然后亲自跑到场部,向领导申请工具和材料 。在他的努力下,水渠顺利开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水渠终于修建完成 。
长春知青1966年8月的第一次到来,给双辽农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他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还组建文艺宣传队,在场内巡演,参加县里的汇演,每次都赢得满堂彩 。他们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成为各分场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还有一些知青成为了农场中小学的教师,提升了农场的教学质量 。
1966年12月,长春市政府一声令下,双辽农场的知识青年大部分返回长春所在学校,只有李迎春等十几个因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留在农场 。
那些初到农场的岁月,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一段难忘的记忆,他们用青春谱写了一首属于自己的歌,那首歌,充满了欢笑与泪水,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