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下午第一、二节,孟国泰先生在九年级3班,手把手教我如何依据“三标”(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开展教学,引导我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阳光透过走廊窗户落在他微驼的肩头,他俯身指导我调整小组合作分工表时,浮动的尘埃与鬓角白发在光里交织——这一幕,让我恍惚看见36年前的自己,抱着备课本站在讲台上,曾固执地以为“教完知识点”便是课堂的全部。
一、破冰:当“权威”遇见“自主”
九年级3班《岳阳楼记》的研讨环节,我习惯性要抛出预设问题,孟国泰先生却按住我手腕:“让对子教,”他轻声道,“个体不会对子教。‘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得先让学生在对子间互为师友,这才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后排的小李突然举手:“老师,‘淫雨霏霏’的‘淫’能不能理解为‘过度’?”这个在课堂上常沉默的男孩,此刻眼神发亮。当他的对子小陈补充“就像现在补习班过度刷题,也是一种‘淫雨霏霏’式的负担”时,教室里爆发出会心的笑声。我攥着课本的手微微颤抖——原来学生的思维能如此鲜活,而我过去36年的“满堂灌”,竟一直在熄灭这些星火。
二、重构:“三标”导航的课堂生态
“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孟国泰先生教我的“三标”流程,像一把温柔的手术刀,剖开了我固化的教学模式。在九年级3班《岳阳楼记》的深入课堂上,学生们依据“三标”自主生发的探究方向格外亮眼:“分析‘衔远山,吞长江’的炼字妙处”“探讨‘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乐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当第一组代表站在讲台前,用双手模拟“衔”“吞”的动态,讲解洞庭湖“含山纳江”的磅礴气象时,底下的同学纷纷举手补充:“‘衔’字像把山轻轻含在口中,‘吞’字是把长江水猛力纳进来,拟人化写出了湖的阔大与动感!”聚焦“忧乐精神”的小组里,有学生站起来说:“现在青年的‘忧’可以是担忧生态环保这类社会问题,‘乐’就是为推动环保出力后,那种‘与万物共生’的快乐!”这番话引得全班点头共鸣。
而“人人都是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站出来分享思考,把“达成目标”的过程变成了彼此启发的思维碰撞,这正是“三标”激活学生主体作用的最好证明。
三、回响:“双减”背景下的教育觉醒
批改九年级3班作业时,小王的周记让我心头一震:“今天下午语文课,我教同桌分析‘先忧后乐’,突然觉得自己的想法也很有价值。”
36年的教学生涯里,我总追着“课堂效率”跑,却鲜少思考:孟国泰先生教的“三标”,核心是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当学生能在小组里做“小老师”,当他们的思考被看见、被需要,这种内在动力,不正是“双减”最需要的减负增效吗?孟国泰先生的话骤然清晰:“‘人人都是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知识从来不是力量,用‘三标’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才是!”
暮色中的墩坂中学,教室灯火如星。路过九年级3班时,看见学生们还围着对子互相讨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当代回响,笑声穿透窗棂。我轻轻带上走廊的门,知道有些改变正在发生——像孟国泰先生教导的那样,真正的课堂是让学生成为心灵共鸣的主角,而我,终于在36年后学会做一个点火者。
作者:叶春旭(安溪墩坂中学副校长)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