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贞冰 朗诵:兰霞 杨建松
音乐合成:杨建松

题记:火炬的意义,从不是烈焰灼人,而是暗夜里牵住迷途者的手,是寒冬里焐热冻僵的信念。师者便是这样的持炬人:课堂上,粉笔灰落满肩头时,仍把晦涩的知识点拆成星光,替我们点亮通往未知的路;困惑时,他们蹲下身与我们平视,把“不懂也没关系”的温柔,揉进每一次耐心的讲解里;甚至当我们跌进低谷,他们递来的也不只是鼓励,而是把自己走过的路、见过的光,酿成“你也可以”的底气,让我们敢重新站起,朝着光亮走!他们的火炬从不只照当下,更在传递星火:把文明的脉络、做人的温度、探索的勇气,一点一点递到我们掌心,让我们从“被照亮者”,慢慢长成能为别人举炬的人。这便是师者----以己为火,燃烧一生,照亮世人,照亮世界。

孔子 · 杏林语
晨雾漫过曲阜的土坡,杏树的枝桠缀满新绿。
你拄着杖,从巷口走来。
你的身后三三两两跟着几个弟子:
有居陋巷的颜回。
有善经商的子贡。
有性鲁莽的子路。
没有高墙,没有匾额,一块青石就是讲台,一卷竹简就是教材。
“仁者爱人”,你说这话时,风正拂过杏叶,沙沙声像无数人在点头。子路问“如何为政”,你答“先之劳之”;冉有问“如何致富”,你说“节用而爱人”。你从不说“这个不能学,那个不能学”,只说“来,我们聊聊”。陈蔡绝粮的日子里,你弹琴,弟子们围坐,饿肚子却仍然在论“仁”与“礼”。你分明在告诉弟子,知识不是锦衣玉食,而是困顿时仍能挺直的脊梁!
后来你走了,杏树却越长越茂。2000多年后,仍有人在树下静坐,听风里传来你的声音:“有教无类”。这四个字,比任何石碑都坚硬,比任何星辰都明亮。

孟子 · 稷下乐
稷下学宫的银杏落了满地金,你盘腿坐在落叶上,弟子们围着你,手里的竹简还带着墨香。有人问“人性本善,为何有人为恶?”你拾起一片银杏叶,说“牛山之木,若常伐之,亦会荒芜;人性之善,若失养之,亦会蒙尘”。你讲“性善论”,并非空谈道理,而是要教弟子“养吾浩然之气”呀!
你想起年少时,母亲三迁居所,从墓地旁到市集边,再到学宫附近,只为让你染一身“向学之气”。如今你教弟子,也重“环境育人”:讲“仁政”,就带他们去田间看农夫耕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论“义利”,就举商汤、文王的例子,教他们“舍生取义”不是傻,而是读书人该有的风骨!
有弟子问“教书育人,何为乐”?你笑着拢了拢衣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风卷着银杏叶落在竹简上,你的话像一粒种子,埋进了弟子心里,后来长成了遍布天下的“仁政”思想,因为你觉得教育的快乐,是看着自己的思想,能让世界变好一点。

韩愈 · 古道说
长安的古道落了霜,你裹紧衣袍,提笔写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墨汁晕开时,你想起国子监里的学生:有寒门子弟攥着衣角不敢提问,有世家公子翘着二郎腿不听讲。你拍着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管他出身如何,管他官阶高低,愿学,我就教!
你讲“业精于勤”,自己先做表率。天不亮就到国子监,油灯下批改课业。学生有惑,你哪怕饭不吃,也要讲透。李翱初来时,写的文章空洞无物,你不批评,只带他去看长安的市井:看挑夫扛着货赶路,看工匠举着锤打铁。边看边说,“文要载道,道就在生活里”。后来,李翱的文章有了筋骨,你逢人便夸“这才是读书人该有的样子”!
风卷着你的文章,飞过古道。
雪裹着你的思想,飘过江河。
后来的人读《师说》,总想起那个在霜天里执笔的身影。他们都知道你不是要做什么圣人,你只是怕“师道”断了,怕后来人再也找不到问路的人。

朱熹 · 书院风
白鹿洞的溪水绕着书院流。
你站在廊下,看弟子们捧着书,在松影里诵读。
没有科举的功利。
没有官场的浮躁。
只有“格物致知”的安静。
你一边说“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一边带他们去看山上的竹:
看竹笋破土。
看竹叶经霜。
看竹节挺拔。
你指着竹说,“这就是理,万物皆有本心,学问就是找见本心”。
有学生问“如何做人”?你不讲大道理,只拿《白鹿洞书院揭示》给他们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字字都是平常事。傍晚时,你和弟子们围坐石桌,煮上茶,聊“仁”与“礼”,聊百姓的收成,聊天下的太平。
溪水潺潺,松风阵阵。
你分明在言传身教:学问不是装在书里,放在架上,拿在手中,而是融在茶里,飘在风里,落在心里。

陶行知 · 田野歌
晓庄的田埂上,你穿着布鞋,裤腿沾着泥,和学生一起拔草。太阳晒得额头冒汗,你却笑着说:“这就是教材”。农民的稻子生了虫,你带着学生蹲在田里,翻土,找虫,查书,最后教农民撒石灰。学生们说,这比在课堂里读10本书还管用。
你住的草房,总有人来敲门。有学生没钱交学费,你说“先住着,学费不急”;有农民来问识字,你就教他写“田”、“禾”、“家”。你说“生活即教育”,所以课堂在田间,在农舍,在百姓的需求里。有一次,学生们办的夜校没人来,你不恼,只说“我们去请”,便提着灯笼,挨家挨户叫人:“来学认字吧,认了字,能看报,能记账”。
晓庄的草房后来拆了,田埂却还在。有人走过田埂,便会想起你。人们知道,你不是在“教书”,而是在“教人活”,教普通人,也能凭着知识把日子过出光亮呀!

竺可桢.西迁路
遵义的石板路沾着雨,你拄着木棍走在队伍前,裤脚卷到膝盖的浙大师生挑着书箱和仪器紧跟在后。抗战的炮火毁了校舍,你说“学校不能散,读书不能停”。于是带着师生从杭州西迁,走了2000多里,把课堂安在了破旧的寺庙和农家的院落里。
你教气象学,没有实验室,就带着学生看云识天气,在石板上画气压图;你讲“求是”精神,就自己先做榜样,夜里批改作业,油灯熏黑了指尖;学生没饭吃,你把自己的口粮省出来。有学生问“国难当头,读书有何用”?你站在山岗上,指着远方说:“今日读书,是为了明日能造枪炮、兴实业,让国家不再受欺负,这就是‘求是’的本分!”
后来,这条西迁的路成了“文军长征”的丰碑。
后来,你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了气象学家,有的成了工程师。
后来,人们终于懂了:只要教育的火种不灭,再难的路也能照亮,再冷的夜也能暖透!

钱学森 · 星光照
实验室的灯又亮到深夜。
你戴着眼镜,在图纸上画着导弹的轨迹。身后的学生探头看,你回头笑着说:“来,我们讨论讨论这个制导问题”。你拿起模型,一边拆一边说:“学问不是死的,是要用来解决问题的。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带学生去试验场,风沙吹得睁不开眼,你却指着远方说:“我们的导弹会在那里升空的!”有学生在计算时出了错,你不恼,只说“再算一遍,想想哪里漏了?”你教他们“大成智慧”,不是教他们做“书呆子”,而是教他们做“能驾驭全局的人”。
“两弹一星”升空时,你站在人群里,看着烟花般的光芒对身边的学生讲:“教育不是培养听话的人,而是培养能扛事的人!”
如今,星空依然,你的话还常在学生们的耳边回响。

于漪 · 黑板韵
教室的黑板擦得发亮,你握着粉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你鬓角的白发上,也落在学生的脸上。你不着急讲课文,只先问“你们见过岳阳楼吗?”有人摇头,你就讲洞庭湖的水,讲范仲淹的愁,讲“忧乐”二字里的家国。
讲《孔乙己》时,你的声音轻了下来:“他穿长衫,站着喝酒,是想保留一点读书人的体面啊。”学生们一下子就安静了,有人眼里还泛起了泪花。看来,文字不仅仅是符号,它还能触摸到人心的温度呀!
课后,你找学生谈心,有人说“我就怕写作文呢!”你笑着告诉他:“别怕,你只管把心里的话写出来,就是好文章”。
退休之后,你却依然在写,依然在说。你的书摊开在青年教师的办公桌上,你的话留在学生们的心里。有人成了语文老师,站在黑板前,也学着你的样子,讲“文”,也讲“人”。他们已深深懂得,教师的光,是能传下去的,就像黑板上的字,擦了又写,写了又擦,却永远留在心里……
写在乙巳年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以炬为脉:串起千年教育星火
——散文诗《师者如炬》简评
散文诗《师者如炬》最动人之处是用孔子、孟子、韩愈、朱熹、陶行知、竺可桢、钱学森、于漪8位师者的教育实践,为“火炬”这一隐喻注入了千年不熄的历史厚度,让师者之光不再是零散的微光,而是一条贯通古今的星火长河。
散文诗中的师者群像,每一位都是一簇独特的“火炬”:孔子以“有教无类”打破阶层壁垒,让知识之光照进平民;孟子秉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热忱,点燃学子的理想火种;韩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纲,为师者的使命立下清晰坐标;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引导学子在探究中点亮认知之光。这四位古代先贤的教育思想,如同火炬的初始火种,为中国教育筑牢了精神根基。

而现代以来的四位师者,则让“火炬”有了更贴合时代的温度与亮度:陶行知践行“生活即教育”,把知识火炬从课堂递到了田间地头,让教育扎根现实土壤;竺可桢以科学精神为芯,在传授学识时融入家国情怀,让火炬兼具理性与担当;钱学森倡导“大成智慧”教育,力求培养能突破创新的栋梁,让火炬照亮科技强国之路;于漪深耕语文教育,以“立德树人”为魂,让文字背后的人文之光温暖学子心灵。
这篇散文诗的高明之处不在于简单罗列8位师者的事迹,而在于串联起他们的教育内核:从“有教无类”到“立德树人”,从“格物致知”到“大成智慧”,师者的“火炬”虽因时代而变亮的方式不同,却始终守着“照亮他人”的初心。
当文中将8位师者的精神一脉相承下来,我们才真正懂得了师者如炬的深意:这火炬从春秋燃到当代,不是某个人的独光,而是一代代师者薪火相传的集体光芒,正是这束光,照亮了中国教育千年前行的路。(作者:八分山人)

作者:欧阳贞冰,记者。诗人。作家。摄影家(15171417812)。出版诗集三部、摄影集一部、电视专题作品集一部(拟出版散文集《慢生活》、散文诗集《大高原》,长诗集《绝唱》,词集《贞冰词选》三卷,手机摄影作品唱》,集《长方形的乡愁》,书法作品集《斗方矩阵》)。曾制片30分钟大型电视综艺专栏节目220集,录制贞冰有声诗歌作品百首万行,播发于《都市头条》《今日头条》《华人头条》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官方平台等,阅读收听人次近4,000万。其中,百万以上现象级作品有《在高原:致罗友明》《大高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李白》《杜甫》《巨流:致苏东坡》《绝唱:致八大山人》《信仰之光》《长征之歌》等十几首。系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员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文学顾问。有诗歌作品获全国诗赛大奖30多次,摄影作品、书法作品、新闻作品分别获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百余次。

朗诵:兰霞,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国家语委特聘赴港澳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及师资团导师,湖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主讲教师,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汉语言教学及口语传播技巧和方法研究,主讲的《魅力汉语》慕课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在线开放课程,朗诵作品多次获省级一等奖,指导选手参加朗诵和演讲,多次获湖北省一等奖。

朗诵和图片设计: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四年阅读超过两亿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