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孤军一注安社稷
潼关血战后,关中满目疮痍。
公主含泪安葬了赵云深,将他的佩剑供于案头。楚狂客的红葫芦被她系在腰间,时刻提醒自己不忘血仇。红绡的水贼旧部大多战死,余者誓死追随公主。
李克用留下部分兵力后返回太原,表面助守,实则监视。公主心知肚明,却不动声色,以礼相待。
首要之事是安抚百姓,重整秩序。公主以监国名义发布《安民告示》,减免赋税,分发粮种,组织生产。关中民心渐稳。
然而各方势力虎视眈眈。西边李茂贞蠢蠢欲动;东边朱温虽败,实力犹存;北边李克用居心叵测;南边王建割据蜀中,坐观虎斗。
更令人忧心的是,推背图显现新象:“女子承乾终有吉,龙蛇起陆血玄黄。”李淳风夜观天象,见紫微星暗淡,周边群星争辉,大乱之兆愈显。
一日,公主巡视农田时,忽见远处烟尘滚滚。探马急报:李茂贞率五万大军来袭,已破大散关!
原来李茂贞见关中战后虚弱,欲趁机吞并。
公主临危不乱,急召众将议事。张承业重伤未愈,韩建、刘知远新附未稳,可用之兵不足两万。
众将皆面露忧色。唯公主镇定自若:“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李茂贞轻敌冒进,正可智取。”
她命刘知远率疑兵诱敌深入;韩建断其粮道;自率精兵伏于险要。
三日后,李茂贞前锋果然中伏大败。但李茂贞老奸巨猾,主力稳扎稳打,逐渐突破防线。
危急时,公主亲临前线,玉玺金光所至,士气大振。激战中,她突感怀中玉玺剧颤,福至心灵,高举玉玺:“天佑大唐!”
顿时风雷大作,飞沙走石!李茂贞军马惊惶,不战自乱。唐军乘势掩杀,大获全胜。
战后清理战场,发现李茂贞军中竟有玄冥子徒众,暗中施法扰敌,反被玉玺所破。
公主恍然:原来玉玺不仅能破邪,更能引动天地之威!
李淳风观天象后道:“此非偶然。玉玺乃天命所归,殿下承天命,故能感应天地。”
然而好消息不久,坏消息接踵:朱温闻关中内乱,再派大军西征;李克用也以“护驾”为名,增兵关中,实则欲夺控制权。
内忧外患,关中再度危机四伏。
更令人心寒的是,韩建见势不妙,暗中与李克用联络,欲里应外合控制公主。
幸得刘知远忠诚,及时察觉告发。公主当机立断,设计擒拿韩建。
面对罪证,韩建跪地求饶:“臣一时糊涂!望殿下念在往日功劳...”
公主痛心:“本宫给过你机会!奈何一错再错!”但仍免其死罪,只削职软禁。
经此一事,公主更坚定决心:欲光复大唐,不能依靠藩镇,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
她以玉玺为信,招募流民,屯田练兵。又设“招贤馆”,广纳人才。不少忠唐志士闻讯来投,其中有个青年才俊郭崇韬,颇有谋略,被公主重用。
然而势力初成,却遭各方忌惮。李克用首先发难,以“清君侧”为名,欲控制公主。
危急时,郭崇韬献计:“李克用与朱温仇深似海,可挑其相斗,我等渔利。”
公主从之,派细作散播谣言,称朱温欲联李灭唐。李克用疑心大起,果然与朱温冲突渐增。
压力稍减,公主全力经营关中。她劝课农桑,整顿吏治,关中渐复生机。百姓感念,称其“龙凤公主”。
一日,公主忽得密报:当年救她的老太监王公公未死,被囚于长安冷宫!
公主决心救人。郭崇韬谏:“长安龙潭虎穴,殿下万金之躯...”
公主毅然:“王公公因我遭难,岂能不救?且长安城中,尚有忠唐义士,正可联络。”
她留郭崇韬辅佐张承业守关中,自率精干小队,再入长安。
此时长安仍在朱温控制下,戒备森严。公主利用旧日密道,潜入城中。
冷宫荒废多年,阴森恐怖。公主找到奄奄一息的王公公,老人泣不成声:“老奴无能...但有一事相告:先帝殉国前,曾留血脉在民间...”
原来当日还有位小皇子被秘密送出宫,寄养在平民家!
公主又惊又喜,忙问详情。王公公却伤重昏迷。
正当公主设法救人时,行踪暴露!玄冥子师弟幽冥老祖率徒众杀到!
原来这是个陷阱!幽冥老祖狞笑:“公主殿下,恭候多时了!”
危急时,冷宫地下突然裂开,冲出群蒙面人!为首者剑法精妙,击退妖人,救走公主和王公公。
安全后,首领揭面——竟是郭崇韬!他放心不下,暗中带人接应。
更令人惊喜的是,蒙面人中竟有当年太子旧部,一直在长安秘密活动。他们已知小皇子下落:就在长安城中,被一户姓柴的工匠收养!
公主立即派人寻找,果然找到六岁的小皇子李昪。姐弟相见,抱头痛哭。
然而喜悦短暂。幽冥老祖发动大阵,封锁长安,全力搜捕。
公主决定将计就计,以自身为饵,掩护小皇子出城。
她公然现身市井,吸引追兵。激战中,玉玺金光与邪术碰撞,天地变色!
趁乱,郭崇韬带小皇子从密道出城。公主且战且退,欲返密道时,却发现已被幽冥老祖堵住!
“殿下快走!”王公公突然推开公主,扑向妖人自爆!气浪掀开通道。
公主含泪冲入密道。身后传来幽冥老祖怒吼:“追!她逃不远!”
密道出口在城郊乱葬岗。公主刚现身,就被大军包围——朱温亲至!
原来朱温早得密报,在此守株待兔。
朱温冷笑:“永乐公主,今日看你往哪逃!”
公主环视四周,绝境之中反而镇定:“朱温逆贼,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她高举玉玺,全力催动。玉玺绽放前所未有金光,竟引动天雷地火!
朱温大惊,急令放箭。突然,一支军队从侧翼杀出——李克用竟率军来援!
原来李克用得知公主遇险,怕玉玺落入朱温手,急忙来救。
两军混战。公主趁机脱身。混乱中,她看见幽冥老祖扑向李克用,似乎要夺取什么...
返回关中后,公主大病一场。梦中常见赵云深、楚狂客、红绡、王公公等逝去之人。
病中间谍回报:朱温遭天雷击伤,卧床不起;李克用击退幽冥老祖,但身中邪咒,性命垂危。
公主强撑病体,召集众将:“朱温重伤,汴梁空虚,正是收复东都良机!”
刘知远谏:“我军新疲,恐难远征。” 郭崇韬却道:“机不可失!可联合李克用残部,共击汴梁。”
公主颔首:“正合我意。而且...”她看向身旁小皇子,“该让天下知道,李唐血脉未绝!”
于是以“奉皇子,讨逆贼”为名,公主率军东征。沿途响应者众,兵力渐增。
至汴梁城外,与李克用残部会师。领军的是李克用养子李嗣源,他对公主恭敬:“父帅重伤前有令:全力助殿下光复大唐!”
联军围城。汴梁守军负隅顽抗。攻城战惨烈异常。
关键时刻,公主携小皇子登高,玉玺金光指引方向。守军见真龙现身,士气崩溃。
城破!唐军光复东都!
然而入城后,公主发现朱温早已潜逃,只留空城。更糟糕的是,李嗣源突然翻脸,控制城门,欲软禁公主!
原来一切都是阴谋!李克用重伤是假,欲诱公主孤军深入,一网打尽!
公主临危不乱,率亲卫死守皇城。李嗣源大军围困,形势危急。
就在此时,郭崇韬突然发难,原来他是李存勖卧底!但关键时刻,他选择忠于公主,反戈一击。
混乱中,公主带小皇子突围。至黄河边,前无去路,后有追兵。
绝境中,一艘大船顺流而下。船头立着个蒙面女子,竟是红绡旧部!她们一直在暗中保护公主。
上船后,公主惊见舱中一人——竟是楚狂客!他当日重伤未死,被水贼所救。
故人重逢,恍如隔世。楚狂客带来更重要消息:他在查案时发现,当年毒杀太平公主的并非朱温,而是...
他看向昏迷的小皇子,欲言又止。
公主心如乱麻。这时追兵已至岸边,箭如雨下。一箭射中小皇子!
公主悲呼,全力催动玉玺救人。金光中小皇子伤势渐愈,但玉玺出现裂痕!
李淳风惊呼:“玉玺受损,天命将变!”
果然,天象骤变,妖星大炽!幽冥老祖突然现身河面,狂笑:“时机已到!凤血玉玺,尽归我主!”
原来一切都是幽冥教阴谋!从玄冥子到幽冥老祖,目标都是玉玺和公主的凤血!
楚狂客独臂挥剑:“老子跟你拼了!”跃向妖人。
惊天大战爆发!公主护着小皇子,且战且退。玉裂痕渐扩,金光不稳。
危急时,她忽想起推背图谶语“孤军一注安社稷”,福至心灵,咬破指尖,以血补玉玺:“以我之血,续天命!”
凤血注入,玉玺裂痕渐合,金光更盛!幽冥老祖遭反噬重创,遁逃。
但公主因失血过多昏迷。梦中见一凤凰浴火重生,口衔玉玺,飞向紫微星...
醒来时已在安全处。楚狂客守候在旁,神色复杂。
“前辈,小皇子呢?” 楚狂客叹道:“有些事,该让你知道了...”
原来小皇子并非先帝血脉,而是幽冥教培养的傀儡,身负邪咒,专为控制玉玺。当日冷宫陷阱,就是要引公主用玉玺救他,从而污染玉玺。
公主如遭雷击:“那真正的小皇子...” “早已夭折。”楚狂客黯然,“太平公主之死,也与此阴谋有关。”
公主抚摸着裂痕尚存的玉玺,恍然明悟:为何玉玺时灵时不灵,原是遭邪咒污染。
她毅然道:“既然如此,更需净化玉玺,破除邪咒!”
李淳风却警告:“邪咒已深,强行净化恐伤殿下性命。” “国事为重,个人生死何足道哉!”公主决心已定。
根据推背图提示,需至岐山祭天,引天火净化。
此时关中情况复杂:李嗣源控制汴梁;朱温残部反扑;李茂贞卷土重来;李存勖虎视眈眈。
公主决定孤注一掷,留郭崇韬等人守关中,自率少数亲信赴岐山。
岐山乃周朝发源地,天命所钟。公主设坛祭天,七日斋戒。
第七日子时,公主高举玉玺,诵念祷文。天际雷云汇聚,天火渐降。
然而幽冥老祖突然杀出:“妄想破我神咒!”全力阻止。
楚狂客率人死战,伤亡殆尽。最后时刻,楚狂客大笑:“老子这条命,早就该随太平去了!”扑向妖人自爆!
气浪中,天火降下,笼罩玉玺。公主咬舌喷血,以心血助燃:“以我之命,换大唐天命!”
凤血与天火交融,玉玺邪咒渐消,裂痕复原,光芒万丈!幽冥老祖遭天火反噬,灰飞烟灭。
但公主亦奄奄一息。弥留之际,她见凤凰涅槃,翱翔九天...
当众人赶到时,只见玉玺悬浮空中,光华流转。公主不见踪影,只余一支金钗。
郭崇韬跪地痛哭。李淳风长叹:“殿下以命换天命,终应'孤军一注安社稷'之谶。”
此时玉玺忽然射出一道金光,指向东方。众人恍然:公主或许未死,而是随天命东去?
于是郭崇韬等人携玉玺东行,继续抗斗争。途中收拢义军,声势渐大。
而公主之事传开,天下感动,纷纷起义响应。朱温集团土崩瓦解。
一年后,郭崇韬等拥立小皇子李昪为帝,史称后唐。但玉玺始终不再绽放金光。
有人说公主已死;有人说她隐退民间;还有人说她东渡海外,待天命回归。
唯岐山百姓信誓旦旦:每年祭日,可见凤凰绕山,金光照夜。
而推背图终卷预言:“九十九年乱,龙凤再惊天。” 李淳风临终前曰:“殿下必归,重整天命。”
乱世继续,但希望犹存。朵朵李花依旧年年盛开,仿佛等待那个栽花人归来。
(第五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进一步深造。其多篇军人题材诗词荣获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获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七律-咏寒门志士》在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汉墨风雅兰亭杯”中获榜眼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已超三千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与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胡成智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