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居然三杰踞关中
山庄名“栖凤”,隐于黄河之滨的群山中,确是易守难攻之地。太平公主的旧部在此经营多年,粮草充足,暗道纵横。
公主安顿下来后,第一件事便是为赵云深彻底疗伤。那玄冥观的解药虽解了剧毒,但赵云深元气大伤,需静养多日。
水贼首领名红绡,虽年过四旬,仍风姿绰约。她将庄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又派人四处打探消息。
三日后,探子回报:朱温得知公主脱逃,大怒,已派养子朱友恭率三万大军渡过黄河,正四处搜捕。同时,李存勖、李茂贞等藩镇也各怀心思,暗中调兵遣将。
“朱友恭?”楚狂客嗤笑,“那小子还没长记性?上次的教训不够?”
红绡正色道:“莫要轻敌。朱友恭此次有备而来,带了玄冥子的几个徒弟,擅长邪术追踪。”
李淳风沉吟道:“我等虽暂得安全,然坐守孤庄终非长久之计。殿下既决心讨逆,当尽快联络各方忠义之士,共举大事。”
公主颔首:“太史令所言极是。然如今玉玺和推背图在我手中,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如何分辨忠奸?”
红绡笑道:“殿下不必忧心。故主早有安排。”她取出一份名单,“这些是太平公主旧部,遍布天下,皆可信赖。其中三人尤为主要:潼关守将张承业、同州节度使韩建、华州刺使刘知远。若得此三人支持,便可立足关中。”
楚狂客挑眉:“张承业那老小子还活着?真是祸害遗千年!”
红绡白他一眼:“张将军忠勇无双,当年为保护太平公主险些丧命。如今镇守潼关,手握重兵,若得他支持,朱温军难入关中。”
计划既定,公主决定亲自前往潼关联络张承业。为防不测,她将玉玺和推背图交由李淳风保管,藏于山庄秘室。
次日拂晓,公主、楚狂客、红绡及数名精干护卫扮作商队,向潼关进发。李淳风留守山庄,照顾赵云深。
潼关距栖凤庄二百余里,沿途朱温军哨卡林立。幸得红绡熟悉小路,多次有惊无险。
第三日午时,潼关在望。只见关城险峻,旌旗招展,守军戒备森严。
众人接近关隘,忽被一队骑兵拦住:“来者何人?通关文牒!”
红绡上前递过信物:“故人来访,求见张承业将军。”
士卒查验信物,面色稍缓:“稍候。”派人飞马报信。
不久,关门开启,一队亲兵拥着个老将出来。那老将须发皆白,左脸一道刀疤从额角直至下颌,更添凶悍之气。
红绡下马行礼:“张将军,别来无恙。”
张承业目光如电,扫视众人,在公主身上停留片刻:“红绡丫头?这些是...”
红绡低声:“此处不便,请将军屏退左右。”
张承业略一沉吟,挥手让亲兵退后。红绡这才引见:“这位是永乐公主殿下。”
老将浑身一震,仔细端详公主面容,突然老泪纵横,单膝跪地:“果然是太平公主血脉!老臣张承业,参见殿下!”
公主连忙扶起:“将军请起。国难当头,不必多礼。”
张承业拭泪:“老臣无能,让殿下受委屈了!请入关细谈。”
入关后,张承业设宴接风。席间,公主说明来意,欲联络忠义之士,共讨朱温。
张承业拍案:“老臣等这一天久矣!朱温逆贼,天人共愤!殿下既振臂一呼,老臣愿为前驱!”
然而谈及具体方略,张承业却有顾虑:“如今关中情势复杂。韩建、刘知远虽与老臣有旧,然各怀心思。尤其李茂贞、李存勖等藩镇虎视眈眈,若殿下现身,恐被其挟制。”
楚狂客灌了口酒:“怕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红绡沉吟:“张将军所虑极是。当务之急,是确保殿下安全,同时暗中联络各方,待时机成熟再公开起事。”
公主忽然问:“张将军,关中有多少将士仍心向李唐?”
张承业叹:“明面上不敢说,但暗中心向唐室者不在少数。尤其朱温倒行逆施,民心渐失。”
正商议间,忽有急报:朱友恭大军已至五十里外,声称搜捕钦犯,要求潼关放行!
张承业怒:“狂妄小儿!潼关岂容他撒野!”随即下令,“紧闭关门,全军戒备!”
公主忧虑:“若是硬抗,岂不暴露将军与我的关系?”
张承业冷笑:“殿下放心。朱友恭不敢强攻潼关。且老臣早有准备。”
果然,朱友恭兵临关下,却不敢强攻,只派人喊话要求交人。
张承业登上城楼,高声道:“潼关乃朝廷要塞,无圣旨岂能擅入!朱将军请回吧!”
朱友恭怒骂:“张承业!你私藏钦犯,欲反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张承业冷笑,“朱将军说钦犯在关内,可敢入关搜查?若搜不出,又当如何?”
朱友恭语塞。他虽得密报公主在潼关,却无实据。若强行搜查无果,反倒得罪这手握重兵的老将。
双方僵持之际,关内突然传来骚动——玄冥子的徒弟暗中潜入,发现了公主踪迹!
几个黑袍人突然从阴影中扑向公主所在厅堂!楚狂客拔剑迎战:“宵小之辈!找死!”
打斗声惊动关外朱友恭,他立即下令攻城!
潼关顿时陷入内外夹攻之境!
张承业临危不乱,分兵守关,自率亲兵围剿黑袍人。那些妖人邪术诡异,守军难以抵挡。
危急时刻,公主怀中的玉玺突然发出温热。她福至心灵,取出玉玺高举:“大唐皇帝在此!逆贼敢尔!”
玉玺绽放金光,黑袍人邪术顿时失效!守军士气大振,一举将其歼灭。
关外,朱友恭见久攻不下,又听关内喊杀声渐息,心知计划失败,只好退兵。
危机暂解,但公主行踪已暴露。张承业忧心:“朱友恭虽退,必不甘心。恐不久将有大军来攻。”
楚狂客提议:“既然如此,不如主动出击!联络韩建、刘知远,共据关中!”
红绡赞同:“正是时机!谶云'居然三杰踞关中',当应在此处!”
公主决心已定:“那就请张将军安排,本宫要亲自会见韩、刘二位。”
三日后,同州节度使府邸。 韩建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眼神闪烁,透着精明。他恭敬迎接公主,礼数周到,却难掩疑虑。
“殿下光复大唐之心,臣感佩万分。”韩建斟酌,“然如今朱温势大,关中藩镇各怀心思,若轻举妄动,恐...”
公主正色:“正因朱温暴虐,天下思唐,方是起事良机。韩节度使若助本宫光复,必是中兴功臣。”
韩建仍犹豫不决。此时,忽报华州刺使刘知远到访。
刘知远是个豪爽汉子,一见公主便大笑:“果然是真龙血脉!臣刘知远,愿效犬马之劳!”
原来张承业早已暗中联络刘知远,二人一拍即合。
韩建见二人态度,终于下定决心:“既然如此,韩某愿附骥尾!”
当晚,三人秘密会盟,奉公主为盟主,誓讨朱温。这就是后来史称“关中三杰”的盟约。
然而盟约刚定,坏消息传来:李存勖得知公主在关中,亲率大军前来“护驾”;李茂贞也调兵遣将,欲抢先控制公主。
更糟糕的是,玄冥子伤愈出关,与朱友恭合兵一处,大军直扑潼关!
危急关头,公主展现出非凡魄力:“既然各方都要来,那我们就在关中下一盘大棋!”
她命张承业守潼关,阻朱温军;派刘知远牵制李茂贞;让韩建周旋李存勖。自己则与楚狂客、红绡深入民间,联络义士。
关中百姓苦朱温久矣,闻公主举事,纷纷响应。义军如雨后春笋,四处袭击朱温军粮道。
玄冥子试图以邪术镇压,但公主手持玉玺,所到之处邪术自破。民间更传言“真龙公主,百邪不侵”,士气大振。
一日,公主率义军伏击朱温粮队大获全胜。庆功宴上,楚狂客忽然道:“小丫头,你可知为何玉玺在你手中能破邪术?”
公主摇头。 楚狂客叹:“因你不仅是李唐血脉,更有太平公主的'凤血'。当年太平公主得异人传授,以血祭炼玉玺,使其具有破邪之能。这秘密本只有老子和红绡知道。”
红绡点头:“故主早有预言:百年之后,凤血再现,玉玺重光,大唐中兴。”
公主抚摸玉玺,感受其中流动的温热,恍然明悟。
然而好消息不久,坏消息接踵而至:韩建动摇,暗中与李存勖联络;刘知远遭李茂贞围攻,损失惨重;张承业苦守潼关,粮草将尽。
更令人心焦的是,山庄传来急报:赵云深伤势恶化,性命垂危!
公主心急如焚,欲回山庄。楚狂客劝阻:“如今你是三军之主,岂可轻离?”
红绡自告奋勇:“我带人回去救赵将军。殿下务必坐镇关中。”
红绡离去后,公主强忍忧虑,继续指挥战事。她亲临前线,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军民爱戴。
一夜,公主巡营时忽听士兵唱歌:“朵朵李花飞,帝日迁大吉...”赫然是推背图谶语!
询问得知,这歌谣不知从何传出,已在军中流传甚广。
李淳风闻之,夜观天象,惊喜发现帝星渐明,虽仍微弱,却已稳定:“谶语开始应验了!殿下坚持住,转机将至!”
转机果然到来。先是红绡传回好消息:赵云深得神医救治,已脱险境。接着刘知远大破李茂贞军,稳住阵脚。最令人惊喜的是,韩建最终选择忠诚,设计大败李存勖先锋!
公主抓住时机,发布讨朱檄文,正式打出“光复大唐”旗号。关中百姓纷纷来投,义军迅速壮大。
朱温大惊,增兵十万,命养子朱友珪为主帅,玄冥子为军师,全力进攻潼关。
潼关告急!公主亲率援军赴援,与张承业里应外合,大破朱友珪军。玄冥子施展邪术,却被公主以玉玺破之,遭反噬重伤。
潼关大捷震动天下!各方藩镇纷纷重新审视这位“龙凤公主”。
庆功宴上,三杰并立,共奉公主。军民欢腾,以为中兴在望。
然而夜深人静时,李淳风却忧心忡忡:“殿下,老臣观天象,虽帝星渐明,然将星争辉,恐有内乱之兆。'居然三杰踞关中',这'踞'字恐非吉兆。”
公主默然。她何尝不知:张承业忠诚但年迈;韩建精明却摇摆;刘知远勇猛却少谋略。三人表面和睦,实则暗斗。
更让她忧虑的是,楚狂客近日行为诡异,常独自外出,归来时带着酒气和...血腥味。
一夜,公主终于忍不住跟踪楚狂客。只见他潜入敌营,竟是去见玄冥子!
公主如遭雷击,正要现身质问,却听玄冥子道:“...只要取得凤血,玉玺之力尽归我主...”
楚狂客冷笑:“做梦!老子答应合作是为查清当年真相,不是帮你们害小丫头!”
“真相?”玄冥子阴笑,“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你不是最清楚吗?”
楚狂客突然暴怒,一剑刺穿玄冥子咽喉:“去地府告诉你主子:楚狂客的债,自己讨!”
公主震惊难言。待楚狂客离去,她悄悄潜入敌营,在玄冥子尸身上找到半卷密信——竟是朱温与当年太平公主之死有关的证据!
公主恍然:原来楚狂客与太平公主曾有情缘,公主之死与朱温有关。楚狂客多年追查,是为报仇。
回到营地,公主直接去找楚狂客,将密信放在他面前:“前辈,您该告诉我真相了。”
楚狂客凝视密信,独眼泛红,终于道出往事:原来他不仅是太平公主的情人,更是她的秘密侍卫。当年朱温设计毒杀太平公主,他虽奋力相救,却只救出幼女(红绡),自己重伤失忆,近年才逐渐恢复记忆。
“老子找朱温报仇多年,却总差一步。”楚狂灌了口酒,“直到遇见你,这小丫头太像她了...”
公主感动:“前辈为何不早说?” “说什么?”楚狂客苦笑,“说老子保护你是为还旧债?说老子这双手沾满鲜血,不配守护李唐最后希望?”
公主正色:“无论初衷如何,前辈多次救我于危难,此情此恩,永世不忘。”
正当此时,急报传来:韩建叛变,绑架了刘知远家眷,欲投李存勖!
原来李存勖许以高官厚禄,韩建动心叛变。
危机当头,公主冷静应对:命张承业稳住军心;派楚狂客救回家眷;自己亲见韩建。
韩建军营中,公主孤身面对叛将,毫无惧色:“韩节度使,本宫最后问一次:你真要背弃盟约,遗臭万年?”
韩建心虚:“殿下,良禽择木而栖...” “好个良禽择木!”公主冷笑,“可知李存勖许你富贵,转眼就能灭你满门!”
突然,帐外骚动——楚狂客已救出人质!刘知远率军杀到,围住叛军!
韩建见大势已去,瘫软在地。
公主却道:“念你初犯,本宫给你戴罪立功机会。如何选择,好自为之。”
韩建羞愧万分,重新跪地效忠。
经此一事,关中联盟更加稳固。公主恩威并施,深得人心。
然而李淳风推演天象,面色越发凝重:“帝星虽明,然妖星再现,恐有大变。推背图下一象曰'血染山河色更红',大乱将至...”
果然,朱温闻关中失利,亲率二十万大军西征!同时,李存勖、李茂贞也各怀鬼胎,纷纷出兵,欲瓜分关中。
三面受敌,关中危如累卵!
公主召集众将,毅然道:“避无可避,唯有一战!本宫决心亲临前线,与将士共存亡!”
潼关外,百万大军云集,战云密布。
决战前夜,公主登高望远,但见星河璀璨,关中大地沉睡在寂静中。
李淳风指天象:“紫微垣动荡,天下将有大变。殿下,此战关乎国运,务必小心。”
楚狂客递来红葫芦:“喝一口,壮胆!” 公主笑着饮下一口辣酒,目光坚定:“无论明天胜负,我已尽力。大唐不灭,精神永存!”
赵云深伤势初愈,坚持护驾左右:“末将愿为殿下挡箭矢,开血路!”
黎明时分,战鼓擂响。朱温大军开始攻城!
血战展开!潼关成绞肉场,双方伤亡惨重。
公主亲临城头,玉玺金光所至,唐军士气大振。然而朱温军太多,如潮水般涌来。
危急时,李存勖军突然从侧翼袭击朱温军——原来他见朱温势大,临时改变主意,欲渔翁得利!
战场更加混乱。三方混战,尸横遍野。
玄冥子虽死,其徒众仍在,施展邪术攻击城头。公主以玉玺抵挡,渐感不支。
突然,一支冷箭射向公主!赵云深眼疾手快,以身相挡,箭矢穿透胸膛!
“云深!”公主抱住倒下爱将,泪如雨下。 赵云深微笑:“殿下...保重...”气绝身亡。
公主悲痛欲绝,玉玺金光大盛,竟震退周围敌兵!
楚狂客怒发冲冠,独臂挥剑杀入敌阵,直取朱温!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
朱温大惊,急令放箭。楚狂客身中数箭,仍奋力前冲,最终倒在离朱温百步之处。
“前辈!”公主惊呼。
楚狂客回首一笑,掷出长剑,竟穿越百步,刺伤朱温肩膀!随后壮烈牺牲。
红绡见状,悲啸一声,率水贼死士突袭朱温大营,同归于尽。
接连失去挚友爱将,公主心如刀绞。但她强忍悲痛,高举玉玺:“大唐将士!随我杀敌!”
主帅亲临,唐军士气大振,疯狂反扑。
就在这时,东方突然出现一支神秘军队,打着“李”字旗号,如天兵降临,直插朱温军后背!
朱温遭前后夹击,大败溃逃。李存勖见势不妙,也慌忙退兵。
潼关守住了!但代价惨重。
战后清理战场,公主含泪安葬赵云深、楚狂客、红绡等烈士。关中三杰仅存张承业,也重伤卧床。
神秘军队首领前来拜见——竟是李克用亲率沙陀精锐来援!
“臣救驾来迟,望殿下恕罪!”李克用跪地,“闻殿下危难,特来相助!”
公主扶起他:“将军雪中送炭,何罪之有?”心中却明镜似的:李克用此来,是为捞取政治资本。
果然,李克用提出:“如今天下大乱,殿下虽胜然势孤。不如移驾太原,以河东为基,徐图大业。”
公主婉拒:“将军好意心领。然本宫既立足关中,当以此为基础,光复京师。”
她心知一旦去太原,必成傀儡。
李克用也不强求,留下部分兵力助守,自率主力返回。
当晚,公主独坐帐中,抚摸着赵云深的佩剑和楚狂客的红葫芦,泪如雨下。
李淳风悄然进帐:“殿下节哀。将士们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当下之急是重整旗鼓。”
公主拭泪:“太史令放心,我不会倒下。经此一战,我更明白:欲光复大唐,不能依靠藩镇,必须有自己的力量。”
她决定以关中为基础,招募流民,屯田练兵,建立真正忠于唐室的军队。
同时,推背图显现新谶语:“女子承乾终有吉,龙蛇起陆血玄黄。” 李淳风解道:“此象预示女子称帝,虽艰难却有吉兆。'龙蛇起陆'指藩镇混战,'血玄黄'谓天地染血,大乱之象。”
公主凝视谶语,目光坚定:“既然如此,本宫就当这承乾女子!以巾帼之身,平定这龙蛇起陆之乱!”
她不知道,远方太原城中,李克用正与谋士密议:“永乐公主非寻常女子,恐难控制。若不能为我所用...”
谋士冷笑:“主公放心。玄冥子虽死,其师门仍在。臣已联络'幽冥老祖',必取公主性命...”
窗外,妖星再现,血色笼罩天际。
乱世远未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第四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进一步深造。其多篇军人题材诗词荣获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获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七律-咏寒门志士》在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汉墨风雅兰亭杯”中获榜眼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已超三千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与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胡成智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