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写作打开的 "心门"
刘文彬/文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文字是最璀璨的航标。当笔尖触碰纸页,当键盘敲出字符,我们在横竖撇捺间搭建起了心灵的居所,在段落与章节里开凿出精神的运河。写作于我而言,就是推开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扇 "心门" 的过程 ; 既为自己开辟了照进阳光的窗,也为他人搭建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桥。而那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写作者,正以各自的写作方式诠释着思想与文字的双向奔赴。

本文作者:刘文彬近照
早年间,作为常年奔走在新闻一线的媒体人,写作是我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职业使命的延伸。记得又一次在偏远乡村采访留守儿童时,小女孩用蜡笔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了 “想让电话里的爸爸妈妈知道,我们家屋后的桃树开花了”,那一刻,键盘上的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我用消息稿,通讯稿,新闻特写稿,深度报道稿等文体,披露了社会角落的真实图景,剖析了社会现象背后的肌理,定格了平凡生命中闪耀出的多彩光芒。这些对媒体人来说,写作不仅是职业技能,更是社会的瞭望塔与时代的传声筒。当看到自己的那些写作,推动某项政策改进,催生了某种现象的产生,促进某种僵局被打破等等,特别是在收到读者来信说 “你的文字让我不再感到被遗忘的孤单"时,让我懂得和体会到了每一次的斟字酌句都是在为公共福祉铺路,每一篇稿件都是写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备忘录。

文章配图(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变动,我写作的身份也随着这样的变动而发生了变化,作为存在于商海航行中的自由撰稿人,让我懂得写作的双重面孔。清晨要为美容院撰写美妆宣传,午后要为科技公司解析行业趋势,夜晚要在他人博客记录旅行感悟.......这种身份的切换如同在不同的语言宇宙中穿梭。既要掌握客户需求的 "密码",又要用精准的文字击中目标受众;在这些商业文稿的写作中,我始终守护着的是一个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自留地”。这便是我在妥协与坚持的张力中,坚守作为一名写作者的底线,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存文字。

文章配图(图片来自于网络)
今天,当我又一次站在写作的长河边回望,发现了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们都和我一样,在共同编织着人类的精神图谱:这里有职业媒体人以笔为剑,守护社会的良知,有作家以墨为砖,搭建思想的宫殿,有自由撰稿人以字为舟,摆渡多元的需求,我们以纸笔为镜,映照着无数人内心深处的光芒。所有这些,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本质 ;那就是我们在横竖撇捺间留下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印记,更是写给未来的文明信笺。当数百年后的读者们,翻开我们留下的已经泛黄的书页,能从我们的文字里触摸到那个时代的体温,能够在我们书写的故事中遇见相通的人性,这便是我们这些写作者留给后人的最动人的馈赠:它让短暂的生命在文字中获得永恒,让个体的心灵在时光里彼此相连。

文章配图(图片来自于网络)
此刻握笔的我,正做着与甲骨文的刻写者、竹简书的书写者、活字印刷的工匠们同样的事;那就是用文字打开一扇扇“心门”。这扇门通向过去,通向未来,通向他人,更通向深不可测的自我.......
当我们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句点,便是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又点亮了一颗等待被仰望的星光。

【作者简介】刘文彬,江苏射阳人,中共党员。职业传媒人、作家、制片人,历任《江南时报》记者、编辑、专刊部主任,《风行今日》杂志总编等职。现任盐城市营销策划行业协会会长。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理事,著有散文集《爱在这方水土》(大众文艺出版社),作品被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珍藏馆收藏。创作涵盖文学、歌词及影视,代表作品包括盐城城市形象歌曲《歌里的盐城》、情感歌曲《梦回老家》《等候你归来》以及担任总策划的30集网络短剧《穿越黑森林》等。曾获《江南时报》优秀主编等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