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夜色很静
文/褚向平(河北)
昨晚的夜色很静
血月高悬天空
就怕人间有妄测事发生
关于世界的表象
我无动于衷
只是自己知道自己
破晓时 却被风铃唤醒
风缓慢 一阵一阵流经
而秋里的群山
一座比一座清冷
这些年 习惯了孤独寂寞
习惯了一杯浊酒灯前
细细斟酌 如今 该怎样
重现我的洒脱 该如何
抑住我的惊慌失措
其实 我不怀念所谓的爱情
我将过去的有限感伤
早已抚平 暗语你的别意
也纷纷寄给了流星
于静穆夜色中叩问自我——褚向平《昨晚的夜色很静》诗评
褚向平的这首《昨晚的夜色很静》,以“静”的夜色为幕布,将个体的内心褶皱铺展其中。诗中没有激烈的情感宣泄,却在“血月”“风铃”“群山”等意象的串联里,藏着对世界、自我与过往的沉潜思考,是一首在孤独中完成自我观照的沉静之作。
一、意象:以“静”为核,铺展内心的双重图景
诗歌的意象体系始终围绕“静”的底色构建,却在“静”中暗含张力。开篇“昨晚的夜色很静/血月高悬天空”,“静”是环境的客观状态,“血月”却打破了这份静的平和——它自带神秘、甚至略带不安的隐喻色彩,与“就怕人间有妄测事发生”的担忧形成呼应,这是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微妙感知:既“对世界的表象无动于衷”,又难掩内心对无常的隐忧,呈现出“疏离”与“关切”的矛盾。
而“破晓时却被风铃唤醒”的转折,让意象从“夜空”转向“秋景”:“风缓慢 一阵一阵流经/而秋里的群山/一座比一座清冷”。“风铃”的轻响是“静”中的微澜,“缓慢的风”“清冷的群山”则将环境的“静”转化为内心的“冷”——群山的“清冷”恰是诗人心境的外化,“一座比一座”的递进,更将孤独寂寞的质感层层加深,让“这些年 习惯了孤独寂寞”的直白抒情有了具象的依托,环境之静与心境之寂在此完全交融。
二、情感:在“习惯”与“失措”间,完成自我和解
诗歌的情感脉络,是一场从“隐忧”到“叩问”再到“释然”的流动。“习惯了一杯浊酒灯前/细细斟酌”,“习惯”二字看似是对孤独的接纳,实则暗藏对自我状态的叩问:“如今 该怎样/重现我的洒脱 该如何/抑住我的惊慌失措”——“洒脱”是过往的理想状态,“惊慌失措”是当下的真实困境,这份叩问撕开了“习惯孤独”的平静表象,露出个体在时光里的无力与迷茫,让情感有了真实的重量。
而结尾“其实 我不怀念所谓的爱情/我将过去的有限感伤/早已抚平 暗语你的别意/也纷纷寄给了流星”,则是情感的落点与升华。诗人主动消解了“爱情”这一常见的抒情母题,将“感伤”“别意”等过往情绪“抚平”“寄给流星”,不是对过往的否定,而是一种清醒的放下。流星的转瞬即逝,恰与“别意”的易逝相契,也让这份放下多了一份诗意的轻盈——不再困于过往的羁绊,便在孤独中获得了另一种自由。
三、语言:直白中的“留白”,让情绪自然流淌
诗歌的语言风格朴素直白,“只是自己知道自己”“如今 该怎样/重现我的洒脱”等句子,近乎口语化的表达,却精准地传递出内心的坦诚。这种直白没有削弱诗意,反而因“留白”的手法更显韵味:“血月”究竟隐喻着什么“妄测事”?“暗语你的别意”中“你”是谁?诗人并未明说,却让读者能代入自身的生命体验,与诗人的孤独、叩问产生共鸣。
整首诗以“夜色”起,以“流星”终,从外部环境的静观,到内心世界的叩问,再到对过往的释然,在“静”的基调里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自我对话。它告诉我们,孤独不是生命的缺憾,而是自我观照的契机——当我们能在“一杯浊酒灯前”细细斟酌自我,能将过往的感伤寄给流星,便能在喧嚣世界中,寻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沉静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