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文 会 友 友 辅 仁
汪国新
初见《洞见大雅:潜庐藏书纪事》的目录,即刻被其恢宏大气、精工细作所震撼;读内文,更是连连叫好,透过作者的文字,那种谦逊态度、哲思深度与识人高度扑面而来,让人感动。我的同龄人徐明祥,以18年时光厚积薄发——他以淘金者的勤勉与奋进从100位作者的签名书中,走进100位当代文化学者、作家与艺术家、科学家与教育家的精神世界,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别样的文化景观,也写下了他自己的成长心路。洋洋洒洒、蔚为大观,这部书既是当代中国人文“百宝箱”,也是极好的“导读图”;从教育学视角看,是一部以鲜活生动的阅读案例深入研究终身学习个性化特征的专著。作为教育专家、作家、读书人的明祥先生曾深切感慨,读劣质书是浪费时间,若年轻时有人指点,便能少走很多治学弯路。而《洞见大雅》的出版,正是他帮爱书人“少走弯路”的真诚行动,恰如他始终坚持的:“低劣的书不买不读,要读就读经典名著,闲书也要高端。”
以书为友,德国最后一位“守书人”海尔嘉▪薇赫做到了极致。“阅读,就是一场无声的反抗。”她没有伴侣,没有子女,一生守望着一个书店,读书、选书、卖书,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刻,还捧着一本歌德的诗集。读书就是她的信仰,每本书都像她的情人一样,“没有读过并认可的书,怎么能卖给顾客呢?”海尔嘉通过书店的坚守,把“以书为友”做到了极致。明祥先生以“书话”的形式传播读书文化,通过“书话”把“以书为友”做到了极致。
“以文会友”是尽人皆知的成语,但其出自《论语》的完整表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却常被忽略。事实上,“以文会友”只是途径,最终指向的“辅仁”才是核心宗旨:我们结交同道,本就是为了彼此扶持、相互助力,一同迈向“行仁”的精神境界。
人与友,从来都是相互映照的。你是什么样的人,自然会吸引什么样的朋友;反过来,你身边的朋友,也映衬你的喜好——比如你爱读的书,以及你偏爱的那类作家。
当下中国人阅读之少,令人忧虑;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人竟将“不阅读、阅读少”视为正常。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曾疾呼:“中国人要图强,要赢得全世界的尊敬,就必须从改善阅读开始。对中国人不读书的状态视而不见,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那是非常可怕的。将来付出的代价,可能危及中国人种智力的水平。”在倡导全民阅读的当下,我以为需要同时关注两点:一是读什么书——粗制滥造的书不如不读;二是为何读书。
书,千读万读,目的无非两种。一是为了增长知识技能,解放并丰富大脑与双手;二是为了强大内心,学做真人,回归心性与良知,让心更静、生活更简,却也更快乐。
其实,读书,与其是读作者,不如说是读懂自己。书籍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认识自己。阅读的全部意义在于,认识自己,解放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如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习”的真义,几乎能难倒多数读书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为己”之学,也早已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这恰是我们对学习和教育的误解。
一个时代的悲哀是有很多知识而没有知识分子,一个人的悲哀是有很多熟悉人而没有真朋友。友情的珍贵,在于难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与人之间,哪怕仅有某一点、某种程度的相知,都是美好之事。王维笔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怅惘,正藏着“有知己处才是故乡”的人生真谛;人到中年后,更能体会交友之难、得知己之难。拥有“管鲍之交”的朋友,更是人世间的罕事。清代毛俟园说“书到今生读已迟”,或许我也可以说“友到今生交已迟”——真友情藏着几世的缘分,是一种“看不见的力”在推动。知己好友,可遇不可求;有了,便要珍惜。
友,千交万交,目的亦有两种:一种是以权势、利益为纽带,本质是相互利用;另一种是以学问为桥梁,借交流增进己身仁德。唯有心灵之友,才是真友、挚友、辅仁之友——无关民族、性别、年龄和职业,却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费孝通与导师马林诺夫斯基,便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典范:这位外国人类学大师,曾盛赞年轻学生费孝通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可看作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这份认可让费孝通获得了无尚的学术自信,最终成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
同样,明祥先生乃我“辅仁之友”。作为核心期刊的副主编,2013年,他参加我在杭州牵头举办的全国社区学习共同体研讨会,对我的大会报告《共同学习的价值及实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今天与明天》高度赞赏;会后,他深入研究、采访,在《中国成人教育》杂志发表了万字专访《社区学习共同体在中国的广阔前景》。我与项秉健先生合著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出版前,他连续6年催促我尽早完稿;2019年7月书出版后,他又撰写书评郑重推介,称这本书“在实践上会引发成人学习的重大变革,在理论上实现成人学习理论和城市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将成为中国当代‘学习文化’的经典之作”。他的由衷赞誉,还藏在为我写的诗作里,其中一首写道:
“西湖情一汪,家国有担当。 共学日日新,处处自芬芳。”
在明祥先生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特质,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率真坦荡,既有广博的眼界,又有专注的定力;既能激情奔放地拥抱生活,又能沉潜几十载深耕所爱。
我羡慕他的灵性与悟性——他早在大学期间就以陶渊明为精神榜样,“心向往之”,志在“自得悠然”,将人生坐标定在中华雅士文化的至高点上,这是普通读书人难及的境界。立场的高远,是他具有超越同龄人的灵性与悟性所决定的。老庄之后,陶渊明是唯一在诗中“得道”之人,是达到“物我一体、心与大自然泯一”的人,而这源于他“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为常得陶公这位“心灵之友”的“辅仁”之力,他取笔名“小潜”,将书斋命名为“潜庐”,此后几十年,志趣不移、践行不辍。从他五十岁生日写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一直把质朴、平淡作为自己的追求:“岁月悠悠五十年,看书写字且上班。平淡生活知天命,澄怀抱朴学陶潜。”他许多文友都曾和诗,我亦和诗一首:
教苑深耕超卅载, 文心久仰慕马班。
旷怀识悟闲中趣, 欲赴云山谒谢潜。
我赞赏明祥先生对人与书的洞察力。周国平曾说:“有的人生活在时间里,与古今哲人贤士相晤谈;有的人生活在空间里,与周围邻人相往还。”读书本就能让精神更丰盈、灵魂更自在——读懂一本书,便是与作者达成灵魂的沟通、同频共振;走进名家大贤的内心世界,是选择、品尝、批判、认同、融通、吸收、分享的思想过程,更是生命与生命的传递。这种传递能与时空共存,是以心传心,本质是“爱的学习”——它创造人、完善人,提升人的生命性价值,是生命传递得以绵延的根本;它用爱的情感守护生命,以爱的能力丰富生命。明祥先生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与100位文化人缔结了“心灵之约”,几十年践行“爱的学习”,还将这份成果分享给了更多读者。 读书最美好的感觉,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与一本书的缘分,本质是与作者的缘分,背后藏着文化基因的牵引。就像我对费孝通、梁漱溟、南怀瑾、木心、刘再复、刘道玉、周国平的书,总有天然的喜爱,有书在手,会情不自禁地阅读;而藏书万卷的明祥先生,之所以从藏书中精选100位作者的签名书撰写“纪事”,也正因他对这些书与作者,有着“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共鸣——这份共鸣,恰见他文化积淀的丰厚与文化交流的开放。
我喜爱明祥先生的文雅。一本书的气质是否清雅端正,终究要看作者本身是否具备这样的品格——文品即人品,从来都是如此。如今,像“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这样坚守本心、潜心向学的知识分子,更是愈发难得,成了稀缺的珍宝。曾作为精神标杆的雅士、名士阶层已渐趋消失;学术品格堕落、学术沦为求名求利私器的现象愈发严重。而明祥是知识界的“少数派”,不钻营、不媚俗——他的“雅”,不仅在于作为诗人与书法家的雅兴,更在散文家的雅行。他并非职业作家,文学只是爱好,曾获得首届齐鲁散文奖和第六届刘勰散文奖。他用业余时间登门采访文化大家,让“纪事”文章更有画面感与生活气息;也正因兼具洞察力、思考力、行动力与激情,他才能写出精品。有感于他的文雅与正气,我曾写下四句:“明心方见性,祥瑞总随君。雅士胸如谷,清风荡秽尘。”
知识分子如果不依天性与直感创作,只能写出短平快的应景之作。可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是不会被埋没的,也不会过时——作品是否过时,要看它是否藏着真性情,是否关切人的天性本质。时代与社会在变,唯有人的天性不变。《洞见大雅》既藏着明祥的真性情,也关切透彻当代文化名家的天性,所以我相信,它会随时间流逝,愈发显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育人价值。
“以文会友”的最高境界是“以万物为友”。人本是孤独的——孤独是普通人的宿命,更是智者自然状态。灵魂越丰盈,越易有强烈的孤独感;一些思想天才,自觉地选择孤独。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灵魂相遇,与宇宙万物相通。要知道,“心灵的孤独和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后者是惧怕受到伤害,前者是精神上的超群卓绝。”古人说“无以解忧,唯有读书。” 忧的是什么,最大的忧,或许是没有找到心灵的故乡,未能做到“以万物为友”。当今世界文化的没落,恰是人与自然为敌的斗争哲学所致。就像南怀瑾先生曾经指出的,“今日世界经济危机,就是受凯因斯‘消费刺激生产’理论所害”。 当我们有了陶渊明“旷、淡、真”的诗意,才会有与万物一体的旷达——以万物为友的人,看透了“拥有”的虚无,活得淡定从容,不忧不惧;能看淡权势、名誉、财富,甘愿“走少有人走的路”,永葆纯然的赤子之心。
明祥先生于我,既是书友,更是仁兄,写下这些文字,祝贺他的新书出版,期待更多精品力作问世,也期盼能借此结识珍贵的学兄文友,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人生。最后以一首小诗作结:
以文会友秉诚敬,因利交朋失本真。
抱朴澄怀心自远,管鲍相契胜千金。
本文系《洞见大雅:潜庐藏书纪事》(中国书籍出版社,2025年5月)序言。
序言作者:汪国新,湖北黄梅人,终身教育专家,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创立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学习共同体生命价值与成长机理研究》,首创并持续9年推进“社区共学养老”品牌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