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走进西北留村
盛赞“文化兴村”战略新成果
文字/张喜魁
西北留“文化兴村、文明创村所取得的成果”名声在外,不断有人前来取经交流。
2025年9月7日,13时许,天气燥热气温高达32度。邢台几位资深老艺术家不顾年龄大,牺牲午休时间,仍然激情不减,在张海霞老师的倡导下,慕名来到西北留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书画家:胡玉峰、张修尧老师,漳水书画院院长王青石、公益记录者陈冉老师;民建爱心艺术团张海霞老师,他(她)们初来乍到,只是听说此村,不知好在什么地方,来探虚实。果然名不虚传,这是来访人的原话。
第一站,牌坊是西北留村的形象标志,牌坊从宏伟的形制、精炼的铭文到苍劲的书法,内容汇聚了西北留村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美丽乡村建设,人文地理风貌,经济发展文化兴村的精燧。名家看小家,把小家夸成乡村大家,老师们看的直夸这个牌坊意义深远,价值不菲。一个牌坊就看到了西北留村领导班子核心组织的好,村民风清气正。
村中有两颗600百多年古槐,老师们看着槐树上的介绍说。这棵槐树长得真旺,没有见过这么好,枝繁叶茂的大树;有人说:“树旺、人旺、财气旺,啥也甭说了,与神气的老槐树照张像沾沾喜气带回家……”
第二站,是追梦的“石头文化馆”。这是一位部队退休干部,日积月累,坚持近十年的功夫,从无数个石头堆里筛捡出来的各式各样人物、花鸟、动物、山水、千姿百态的奇石。当老艺术家们迈入这个家庭小院石头馆屋,立马被货架上的奇石惊讶的不得了。忙用手机连拍,生怕哪一块石头被漏掉,看这个石头粮仓,看这个老寿星,再看这个南瓜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跟真的一样,百看不厌。胡玉峰、张修尧两位老师即兴而发吸着旱烟代以“休闲、自由、潇洒、乐观的姿态”与石文化留影纪念。
大家恋恋不舍,边走边看,馆外一块形神酷似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石头,生动地展现了天然石头文化的无尽潜力与收藏者的执着匠心。
大家一直称赞对玩石人的敬佩。
第三站,西北留村戏台,是新时代文化活动中心。既是戏台,又是文化活动中心。一台多用,室内更是引人注目。老艺术家们一进门,在宽敞、靓丽、灯光普射下,顶布一面红色党旗鲜艳夺目,吸引了大家的眼帘。喔噻,艺术家们几乎发出了共同的赞美声,大家立马用年轻人的形态。手机不停的又拍又录,话不停的说 ,这个村真的了不起,创意新颖,处处尽显文化纷围。看二楼的书画展品,再看庄重肃穆的党群会场,环境优雅,桌椅整洁,干净卫生,无可挑剔。
村史馆,分三大部分1.村庄的发展历程。2.家谱室。3.荣誉室。室室精华,无论实物,还是文字介绍、字字珠玑、看而不烦。
时间短,效果好,陈冉老师动情的说:多亏今天到了西北留村委会大院,看了这么多文化建设,如果不来还真的后悔呢!大家说:是是是,后悔有期,今后我们还会来呢!
张海霞老师高兴的说:“我们民建爱心艺术团一定也会带着我们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走进西北留村,为父老乡亲们奉上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此次探访,是一次文化与艺术的交流,更是一次对西北留村坚定走“文化兴村”之路、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征程的见证与礼赞。
作者简介:张喜魁,邢台市作协会员,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信都区作协散文艺委会执行副主任,信都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信都区李村镇西北留村原党总支书记,村级顾问。服务家乡,热爱家乡,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每每巡视这片热土,都能激发心中的那抹诗情。
视频制作:张海霞,民建会员、邢台市曲协副主席、河北省曲协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作协会员,民建爱心艺术团团长。京东大鼓其字辈传承人。 2001年曾主编《小作家文集》一书。散文《姥爷》 《想起俊姐》 《婆婆》 《品品一品,那酒》 《重读父亲》等作品曾在河北省《散文风》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