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中秋·情系华夏”有奖征文大赛参赛作品
同一轮明月下
作者:王根杰
又是一年中秋,明月如约高悬,清光遍洒人间,宛若千年相思的化身,照亮无数凝望的眼睛。我们在这清辉中驻足,既怀念,也祈愿——端午忆屈原,中秋念东坡。
公元1076年,丙辰中秋,苏轼在密州任上“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其时他自请外放、丧妻别弟、抱负难展,正处于人生至暗时刻。但也正是这至暗,映照出他超越个体的精神觉醒。他从明月照见天地,从无常悟出超然,将一己之悲欢升华为千古之豁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后的东坡以天为纸、以心为墨,写下的不仅是思亲,更是一场与宇宙万物的对话。天月皎皎,人世秋深,离合如环,圆缺有时。他以通透之笔道尽人间无常,也托起一轮照亮千载的精神明月。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是痴语,亦是禅机。月本无恨,人自多情。但他并未沉溺伤怀,而是以“此事古难全”为遗憾赋予了一份天高地远的从容。
“婵娟”一词,溯源甚古。《诗经·陈风·月出》中以“佼人僚兮”喻美人姿容清丽,尚未直指月亮。至唐宋,诗人渐将这一曼妙意象与月相融,如张若虚“皎皎空中孤月轮”,李白“月光长照金樽里”,“婵娟”始成明净清辉、可寄相思的月的别名。它不仅是夜空明珠,更凝结着嫦娥倚桂、玉兔捣药的缥缈传说,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情感与想象的交汇之点。
于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再只是一句祝愿,更是一种生命观的完成。我们虽散落四方,却仍在同一片月光下彼此映照。它温暖、明亮,如静默的宇宙诗篇,成为九百年来中国人共同的情感密码。
直至今日,我们仍在中秋之夜与东坡共鸣。海外游子藉此句寄乡愁,相隔之人凭它传相思。即便步履再匆匆,我们也愿在这一刻驻足,抬头与千年前的月光相遇。
不同年岁读此词,心境各异,却总能在词中找到回应。少年读之见浪漫,中年读之得豁达,暮年读之觉慈悲。东坡早已逝去,但他的词句,已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明月。
值此中秋,再借东坡词意,寄我心愿:愿家人安康,愿所爱圆满,愿每一个在人生路上前行的人,都能在月光中汲取力量与宁静——天上月圆,人间梦长。
【作者简介】
王根杰,原在政府部门任职,现在央企工作。他是“立体营销”与“差异化经营”著作的作者、农资立体营销理论的创始人和倡导者,从事农资经营管理销售三十载。十多篇营销和农化方面的论文在业内分别获一、二等奖,发表专著三本。同时热爱文字和生活,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和感悟,常见作品发表在媒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