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林梅灵老师在用“三标课堂”上课
站在讲台上的第四年,我常常思考:除了知识,我还能给学生什么?面对升学压力,课堂有时难免变得急促而单一。直到观摩了孟国泰先生的课堂,我仿佛看到了一束不同的光,它真切地照进了我的一些困惑里。
在过去的三年以及我自己的学生时代,我所熟悉的课堂模式更多是“教师主讲,学生听课”。老师们倾囊相授,恨不得把所有考点都塞进四十五分钟,一个接一个地讲解;学生们安静坐着,有的眼神发亮,但更多人眼神游离、带着疲惫。我也尝试过小组讨论,可到最后常流于形式;我努力调动气氛,却总觉得是在孤军奋战。那种渴望学生真正“活起来”“学进去”,却不得其法的无力感,我曾深有体会。
而孟国泰先生的课,像一场宁静的革命。他没有用多媒体狂轰滥炸,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用了一个最简单却最智慧的方法——先让学生“结对子”,再组成小组。就这一个动作,课堂生态瞬间改变。
我亲眼看到,两个同学结对击掌的那一刻,一种共同体的责任感在他们之间建立。那个总爱低头的男生,在搭档发言时听得比任何时候都认真;那个有些羞涩的女生,为了给小组争光,也勇敢地举起了手。《独一无二的我》《自主歌》的朗朗诵读,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活动,却真正触动了孩子们的心。他们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确认:“我很重要,我的思考很有价值!”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总在追求课堂“效率”,却忽略了学习真正的发动机——学生的“自主意识”。孟国泰先生用最质朴的方式,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彼此的老师和战友。“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课堂效率的提升,从不是靠老师的“压榨”,而是源于学生内在动力的迸发。他们更认真、更专注,只因感受到了尊重、信任与被需要。
这堂课对我这个第四年的新老师而言,是一次温柔的叩击。它让我反思:我的课堂,是点燃了学生,还是仅仅填满了他们?我是否真正信任他们的潜力?
我或许暂时做不到孟国泰先生那般举重若轻,但却学到了最珍贵的一课:教育最美的样子,是赋能而非灌输。我想把自己的课堂,也变成让学生感到安全、被信任,愿意主动思考、彼此扶持的地方。感谢孟国泰先生的这堂课,它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教会我如何成为一名更好的教师。这条路还很长,但这束光,已为我指明了方向。
作者:林梅灵(安溪县墩坂中学)
青力点评
林梅灵老师的文章以亲身经历为脉络,情感真挚且思考深刻。作者通过对比传统课堂与孟国泰先生的课堂,清晰展现出教育理念的差异,“结对子”等细节描写生动,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课堂变化。文字不刻意雕琢,却在质朴中传递出对教育本质的探寻——“赋能而非灌输”的感悟极具共鸣。全文逻辑连贯,从困惑到顿悟再到未来期许,层层递进,既体现了作为教师的成长,也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启示。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