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梦从辋川启航》
一一王芳闻在林小春新书发布会上的致词
今天,恰逢农历24节气中的白露,一场秋雨过后,西安古城秋高气爽,云淡花香,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唐诗的承载地大雁塔广场,共同分享蓝田女诗人林小春的新诗集《梦里花落知多少》,既是天意,又是巧合。
白露节气本来就是大唐诗人笔下最清透的日子,也是最美的意像和情愫。此刻我想起了王维写白露的诗句。他在辋川隐居后常在白露清晨漫步山间,在《秋夜独坐》中写到“秋山红树,白露清芜,皆入诗料。”又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写道:“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写白露,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露落在草木间,滴滴入心,充满禅意。
也许林小春从孩童时,正是读了王维辋川的诗句,诗心由此萌发,梦想从辋川启航。在《梦回辋川》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隐喻坦露了自己诗心在梦里开花的根由。我想通过下面几首以蓝田地域文化为根脉,将盛唐诗韵与个人情思交融的代表作,谈谈林小春诗歌的“古意打底,真情为魂"的艺术特色。其亮点有三个方面:
首先,诗歌以辋川、蓝关等蓝田地标为核心,构建起穿越千年的“文化场域”。如《梦回辋川》中直接化用了王维《辋川集》中的孟城坳、华子冈、辛荑坞等意象,将“青砖黛瓦”的实景与“峨冠青衣”的诗佛幻影叠印,让历史的场景在烟雨朦胧中一一复活,鲜明而生动,具有代入感。
蓝关古道这条最美唐诗之路,是林小春魂牵梦绕的古道,她无数次踏上这条古道,追着李白、杜甫、韩愈的背影,走向梦想的远方。在《蓝关古道》这首诗中,诗人匠心独运,串联起了大秦雄师、韩愈题诗、民间传说等元素,使古道既是自然景观,更是承载历史记忆的精神符号。这种写法让地域不再是单纯的背景,而成为勾连古今的纽带,实现了“站在当下,回望盛唐”的时空对话。
其次,诗人深受王维辋川诗浸润,擅长以具象意象托载情感,做到“景中含情,情随景生”。蓝田山野中盛开的蔷薇花,是诗人最钟爱的花,也是诗人精神个性的象征。《五月的蔷薇》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诗人生命的独白。诗中以“疯长”“含苞”“带刺”的蔷薇为喻,将等待的羞涩、期盼的急切与痛彻心扉的执念具象化,生动化。读完这首诗,我们就明白了诗人艺名〝蔷薇”的独特的艺术气质。
诗人不仅独钟情于蔷薇,也爱空谷幽兰,在《我心如兰》这首诗中,借兰花“纤细花剑”“素白花瓣”的形态,提炼出“柔软而坚定”的品格,实现了物与情的统一。
秦岭山上的青腾,也是诗人笔下的意像,在《藤之恋》这首诗中,以“藤的攀爬”与“山的坚守”象征爱情的执着,用“摘云揽月”“随风而舞”的动态意象,让情感表达更具画面感和鲜活感。
再次,在风格上,刚柔并济,又兼具禅意与豪情。
这五首诗,前两首浸透着盛唐的“雅”:《梦回辋川》承袭了王维的山水禅意,“只论诗谈佛,只饮辋川烟雨”的表述尽显淡泊空灵。后三首则转向个人情感的“真”:《五月的蔷薇》《我心如兰》《藤之恋》直抒爱意的炽烈与执着,尽显柔情;《蓝关古道》又陡然转向“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借“挑起整个秦岭山脉”的豪情,展现秦川人的刚健风骨。这种从禅意到豪情、从婉约到奔放的切换,让诗歌既有文化厚度,又有情感温度。
整体而言,这组诗歌是诗人“浸润唐诗山水禅韵”的必然结果——辋川的诗魂为其奠定了古雅基调,蓝田的土地为其注入了鲜活气息,而个人的真情实感则让千年文化基因在当下焕发出新生。尽管在诗家语的运用上还有待商榷之处,但我们坚信诗人的执念和自觉,加之诗学素养的厚积和勤奋,一定会从辋川登向诗歌的圣殿。
王芳闻,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国际诗歌委员会主席,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世界诗人》杂志总编,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