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
作者:何小平
九月风清,金水浮光,气势云涛。仰友邦元首,京华共聚;功勋将士,风采昭昭。铁甲铿锵,银鹰激荡,列阵长安贯九霄。军容壮,看龙腾虎跃,盛世今朝。
当年战火烟焦,叹万里神州血雨飘。痛卢桥月冷,弹撕残壁;金陵草暗,倭寇寒刀。积弱蒙尘,饿殍盈道,白骨青山恨未销。须牢记,以强兵为盾,永固邦交。
二、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天安门大阅兵赋(词林正韵)
岁在乙巳,金风拂芳甸。天衢接汉①,禁阙绕轻烟。御河环禁苑②,华表耸云巅。长安衢上,礼兵列戟如松挺;观礼台前,万众凝眸似星繁。礼炮八十,声震九霄昭浩气;国歌一阕,情倾亿兆动欢颜。旌旆飘飘弥广宇,祥光煜煜耀中天。
礼毕声收,大阅初宣,统帅立高轩③。红旗前导通衢路,方阵依序赴天安。战旗八十,承先烈之浩气;铁阵百千,列京畿之雄浑。“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应声响彻九阍④。军容整肃,山河表里映晴川;军威浩浩,礼成帝阙前。
陆军方阵才过,空军复增援。气势磅礴,万里可吞蕃⑤。三机翼护三旗展,廿六机成“八零”魂。彩烟漫卷染青冥⑥,银鹰掠空留壮阕。礼炮为序,战旗为引,装备为锋,空中为殿。联阵成势,辉耀覆乾坤。战旗猎猎,卫我华夏之门。
空阵巡穹,装甲开新戒。轮声碾地,风威传广塞⑦。导弹昂首指云霭,战车列阵连霞界。陆战尖兵携劲械,防空利刃擎华盖。联勤补给通千驿,装备保障无纤芥。核常兼备镇瀛海,全域慑敌彰气概。八一军旗引前路,复兴伟业凭忠慨。国之干城⑧,今朝豪气迈。
铁甲流光,迷彩映寒雪。巾帼扬威,持枪守高节。红颜励志,正步硬如铁。帽檐映日凝霜锷,迷彩临风裹刚烈。昔有红妆赴国殇,今看民兵承史牒⑨。钢枪在手,不让须眉卫邦阙⑩。英姿飒飒,女民兵方队受检阅。
诸军阅罢,心绪久难平。躬逢盛典,倍感此光荣。忆昔烽烟岁,卢沟晓月映刀光,金陵残雪凝悲咽;小米步枪御敌兵:杨靖宇守北疆,张自忠卫中原,左权、戴安澜殉国,血肉筑雄关。今看辉煌日,航母导弹护疆垣;隐形战机巡穹宇,智能装备固营盘。战旗八十,传承英雄血脉;白鸽万羽,宣示和平映太清⑪。钟鼓千声奠先烈,山河无恙国力宏。环球共赴光明志,此阅当为世界惊。大道之行,看我有雄兵。
注释
① 天衢接汉:天衢,指宽阔的天道或京城大道;汉,指天河。此句形容京城大道辽阔,似与天河相接,极言场景之宏大。
② 禁苑:古代帝王的园林,此处特指天安门周边皇家园林遗迹,体现地域特殊性。
③ 高轩:指高大的轩车或高台,此处指阅兵时统帅所处的检阅台,彰显庄重威严。
④ 九阍:原指九天之门,后借指皇宫或京城,此处形容回应声传遍京城,气势浩大。
⑤ 吞蕃:蕃,泛指边疆部族或外敌。“吞蕃”指气势能震慑边疆,彰显军队威慑力。
⑥ 青冥:指蓝天、高空,描绘彩烟在蓝天漫卷的景象。
⑦ 广塞:广阔的边疆要塞,此句写军威传至边疆,体现国防全域覆盖。
⑧ 国之干城:干城,原指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国家的将士,此处赞美军队是国家的坚强屏障。
⑨ 史牒:即史册,“承史牒”指继承历史记载中的爱国精神,呼应抗战先烈事迹。
⑩ 邦阙:邦,指国家;阙,指京城宫殿。“邦阙”代指国家,体现守护国家的决心。
⑪ 太清:指天空、苍天,“映太清”形容白鸽在蓝天飞翔,凸显和平愿景的广阔。
三、[中吕·普天乐]看九三大阅兵
赤旗飘,金风送。广场上下,气贯长虹。铁甲驰,银鹰纵。抗战高歌英魂颂,看三军、世界称雄。强兵作盾,护疆己任,天地神功。
四、纪念抗日英雄一张自忠将军
抗日无妨血染衣,丹心华厦写征诗。
一生戎马颜何惧,百战倭奴志不移。
武汉长萦忠骨恨,襄阳永铸国殇悲。
梅花能解雄魂驻,八处重伤千古随。
五、石狮睁目 八十年血火照山河
记忆从未褪色。永定河的奔涌声,裹挟着八十年未竟的呐喊,拍打着卢沟桥斑驳的桥墩。每一道裂痕,皆似历史的唇齿;每一块斑驳,尽藏不屈的抗争。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大营的枪声,划破东北平原的寂静。杨靖宇率抗联战士隐入长白山林海,冻裂的手指紧扣扳机,棉絮里塞着树皮充饥。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篝火跳动着十四年抗战的早期星火,点燃了民族抗争的最初希望。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撕开僵局。张学良与杨虎城扣响“一致抗日”的扳机,临潼华清池的枪声惊醒民族迷梦。国共两党结束十年恩怨,握手言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在全国升起,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力量。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石狮目睹铁蹄踏碎月光,宛平城的炮火撕裂宁静。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在南苑指挥时被炮弹击中,鲜血浸透军装仍高呼“杀敌报国”;同日,132师师长赵登禹率部突围,身中数弹倒在丰台麦田,口袋里“忠孝不能两全”的家信已被血浸透。两位将军的忠骨,化作全面抗战爆发后的不朽丰碑。
淞沪战场,八十万将士在黄浦江畔以血肉筑长城。七十昼夜鏖战,粉碎“三月亡华”的狂言,宝山五百壮士殉国前刻下的血书,墨迹混着血浆渗入砖缝。寒冬,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秦淮,拉贝日记里的德文记录,成为侵略者无法抵赖的铁证。而北方峡谷中,1937年9月的平型关,八路军115师用刺刀击碎“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1938年春,台儿庄巷战硝烟弥漫,李宗仁麾下将士逐屋死拼,运河水被炮火煮沸。尸骸堆叠的街巷里,“死拼”二字被刺刀刻进焦土,缴获的太阳旗弹孔密布如筛,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勋章。深秋武汉会战,第98军军长冯安邦在大别山麓阻击追兵,炮弹穿透胸膛的瞬间,未寄出的家信里“待驱逐倭寇,再归乡扫墓”的誓言尚带体温。
1939至1942年,长沙四战见证“天炉战法”的威力。薛岳麾下士兵揣着家乡稻穗冲锋,岳麓山的枫叶被炮火熏成紫黑,来年却抽出新绿,那是三万将士血肉滋养的生机。1941年底第三次会战,中国军队在长沙城下歼敌万余,伦敦《泰晤士报》惊叹:“中国军队的抵抗,让世界看到了东方的力量。”
1940年,百团大战的号角响彻华北,一百零五个团破袭铁路如斩敌脉,正太线铁轨在烈火中扭曲,却挺起民族脊梁。1942年5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十字岭为掩护群众牺牲,留给妻子的信里只有“时刻想着党,想着革命事业”的嘱托。
1943年,石牌要塞,胡琏率第11师死守三峡。战前,他在凤凰山庙墙写下“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三天三夜的肉搏战中,英勇的军人绑着手榴弹从悬崖跃下,“中国魂”的呐喊震彻峡谷,最终守住重庆门户。
八十年过去,卢沟桥弹痕犹存,永定河血浪未干。这场始于1931年的十四年浴血奋战,它以牵制百万日军的牺牲,铸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砥柱。那些未寄出的家信、未竟的誓言,都在等待告慰的时刻。
今日中国,当以史为鉴。让爱国情怀为炬,照亮先烈未走完的路;让民族精神为盾,守护血肉换来的安宁。警钟长鸣,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让“振兴中华”的誓言在新时代生根。愿永定河的涛声、卢沟桥的石狮,见证山河不负英灵所托,他们守护的土地正愈发壮丽——这壮丽,正是民族英雄岳飞喊出的“还我河山”最厚重的答卷。
何小平,1958 年 2 月出生,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以及江西省楹联学会会员,其作品频繁亮相于各类杂志与网络平台,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收获广泛好评与诸多奖项,在诗词与楹联创作散文写作等领域颇具影响力。参与新中国第一部《金溪县志》撰写,出版了《南溪诗文》译著一书。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